最近工作很容易分心,一会儿网页跳出来一个广告,就会浏览一下;同事也总会过来问一些事情,常常被打断;微信也会跳出来信息,一回复信息之后,忍不住就刷了一下朋友圈。
时间就这样被一分一秒稀释了,很难聚焦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之上。
周末恰巧读了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前言里讲述了心理学大师荣格的塔楼,那是他工作和学习的地方。他只在日光充足的时候工作,深入地思考和写作,休息时他会出来进行冥想或者散步。用这种方法,荣格创作了大量影响世界的作品,并且挑战了弗洛伊德很多深入人心的理论。简而言之,荣格的塔楼就是一种深度工作的环境。
看到这里,我就特别深的感触,原来那些厉害的人,早就开始深度工作了。
乔布斯的禅修冥想,李健多年不用智能手机,JK罗琳为了完成哈利波特系列书籍,搬入五星级酒店闭关。。。。
跳出低层级勤奋的怪圈,需要我们更大程度的发挥大脑的动力,并且进行刻意练习。
第一步,确认自己的目标,化繁为简
在制定一个大目标的前提,我们需要先进行小目标的分解,每天就用一个大块的时间去解决它。秋叶大叔的写书私房课,教会了我很多这方面的工具。假设,写一本书需要10万字,这10万字分成了28个章节,那每个章节约3572个字,一天写3000字对于常在写作的我们而言已经不在话下,这样,只要我们把大纲和目录完成,根据这个目标走,一个月就可以完成一本书。
第二步,远离社交网络
刷微信、刷微博、看各种影视剧占据了我们大量的粉碎时间。脱不花在混沌的演讲会上就提到:“每个人本来的注意力就特别的粉碎,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他很容易分心,去关注其他吸引他注意力的事物,所谓粉碎时间,对于正常人而言,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为了不让我们被这些外界的消息所捆绑,可以适当的远离手机。用纸和笔开始工作,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会让我们聚精会神的工作。
第三步,每日复盘
论语里说:“吾日三省吾身。” 围棋里用复盘的思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就是把当时“走”的表面的过程重复一遍,从内容上看,可以对双方的心理活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我们每一天也需要有这样一段时间,对于今天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复盘工作。正如,奇葩说选手杨奇函说:“我每天都会问自己一句,今天是否比昨天好一点儿?”听上去,特别的做作,但是,不可否认,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问题,让我们日复一日,成为更好的人。
第四步,彻底的放松
秋叶大叔给我们写作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每天看一本相关的书籍,再看一本杂书。相关的书籍是为了我们在写作路上找到标杆进行学习,一本杂书,就是为了让我们换个脑子,换个思路,让潜意识指导我们前进。
听经典音乐,读经典名著,喝一杯香茗,做一段时间的冥想,这就是最好的大脑休息状态。
当我们有了“深度工作”的状态之后,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可以更加简单而又缺少欲望。扎克伯格的衣服单一而有品味,让他每天在选择自己穿什么衣服方面几乎不花吹灰之力。
自由=能力-欲望
看到很多朋友,在某一年业绩好的时候,不断的买买买,赚年薪200万,就买了上千万的房子。包括一些公司也是,鼓励员工买房、买车、买名牌,因为这样,他们才会有动力继续努力赚钱。
现在,我认为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不断的积累自己的能力和财富,降低对于物质的期待和欲望,才能够真正程度达到静心的状态。
极简生活并非简单的“断舍离”,还包括社交极简,保持几个关系不错的朋友;爱情极简,和自己的另一半好好的过日子;言语极简,寡言而又脚踏实地。
在这个急于求成的年代,我们需要高效率的工作,慢效率的生活,当我们达到了这两者的一致和平衡,相信,我们可以遇到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