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处处是套路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好像我们的生活不再那么单纯,处处都是陷阱和套路,一不小心就会被周边套路进去,掉在里面。
比如我大学毕业那会,接到过一个电话,对方操着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告诉我我的包裹在云南边境被查了,而他是那边的公安部门,让我配合调查,惊慌失措的我当时并没有去想到底有咩有买过东西这件最重要的事,注意力一下子被对方牵着走,等到挂了电话还是惊魂未定,还好家人在身边,为我做了详细的分析,才知道这是一个骗局。
还有到了美容店,总是耐不住从业人员的推销,踩着各种节日的点优惠的方式,也让我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而囤货越来越多了。
像这样的骗局或者是营销手段发生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
通过阅读美国作家罗伯特·西奥迪尼的著作《影响力》,我明白了“影响力”的六大原则,就是使话术事先被设计好,去达到目标,这部著作完全颠覆了我的认识。
(二)影响力的威力
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他的著作《影响力》已被翻译成26种语言,在全球售出了200万册,并被《财富》杂志评选的75本必读的最睿智的图书之一。所谓“影响力”,就是一系列影响人决策的潜在规则,这些规则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社会影响力下,早已形成了“固定行为模式”。
(三)走进陷阱的六种基本原则
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意识不到正在受到各种规则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力》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蕴含在这些“固定行为模式”现象背后的6条基础心理学原理,它们分别是: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短缺。
(1)互惠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即便是强加的恩惠,也适用互惠原理,同样还有不对等的交换。
比如,我去美容店,美容师说你最近瘦了呀,越来越美,充值吧,我说好呀,通过锻炼减下来的,这时另一个美容师说,那到我们这再排排毒吧,我说我自己有排毒产品,使用方便快捷,要不你来两盒试试,
其实,如果导购员不说我美,我也就不会充值,也不会卖出随便果,这就是互惠的心理学原理。
(2)承诺和一致
承诺和一致原理认为,一旦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方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在接受承诺请求时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它不光能提供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
比如,疫情期间,领导让我负责线上职工培训,说出的话必须要执行,做好了新闻播报,纪录片打卡和读书分享会,很累但也挺有成就。
(3)社会认同原理
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是当我们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因为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群责任感的分解,让我们对集体智慧产生了信任,致使我们根据别人的意见来行事。
就像我们参加一些线上社群,加入以后不发言进步不会大,曝光率不大,而当深度参与后,曝光率会大大提高,被动引流也会顺利的多。
(4)喜好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社会纽带的影响要比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好恶强两倍。
都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情商高的人往往能对对方投其所好,每次聊天抓住喜好层层深入。
(5)权威
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
人们潜意识里会服从权威,而且其程度远超乎人们的想象。比如,我们班的班长属于实力派,各科成绩都很好。班里学生都喜欢用班长的头衔,都喜欢说,我们班长说什么什么。
作为中层,贯彻上级指示有时会引起下级反感,我会利用领导的权威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
(6)短缺
“机会越少,价值越高”的短缺原理会让我们的行为造成全面的影响,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商家经常会运用短缺原理,让顾客觉得商品或服务的“机会难得,错过就没有下回”了,吸引消费者。
商店里的大品牌总是强调一款一件,有人看中款式后就因为货物短缺不顾价格昂贵急吼吼地买下来。
以上六大原则,我们可以运用它,但也会经常性的遇见。要如何拒绝,如何免受这些影响呢?尽管作者在每一原则结束前都有一个应对措施的分享,但我得到的教训则是,一是要保持警惕,保持头脑清晰;二是要认真分析,辨别是非真伪,认清本质;三是要作出正确选择。
(四)活出精彩生活
19世纪美国黑人著名领袖,女权运动者弗里德里克·道格拉斯说:“如果我能说服别人,我就能转动宇宙。” 人生是一个说服的过程,人的欲望要得到延续,无不透过说服去实现。《影响力》一书揭开了商业的本质,揭开生活的本质,揭开历史的本质,揭开人生的本质。让人们认清本质,避免走进陷阱。
阅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当我的内心真正的意图是要说“不”时,我不会再说“是”了。让自己今后不再在“陷阱”中挣扎,走出陷阱,走向新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