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在出去溜达的时候,看到有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一条窄窄的小木浮桥。我知道我对于水是有一些恐惧的,也说不上是为什么。
记得第一次去看海的时候,要去坐游艇。那是第一次见到大海,第一次真正的在水上走动。在从陆地走到游艇的过程中,要经过类似浮桥的一段路,大概有十几米。记得还是很宽的,至少有五六米宽,即使是不幸摔倒,也不会跌入水中。可是当站上去一起一落,感受那种晃晃悠悠的感觉的时候,就感觉到头有些晕晕的。坐上游艇的时候,使劲的抓着栏杆,一点都不敢撒手,也不敢动。也知道只要自己保持安静,遵守规则,基本没有危险的存在。还是忍不住担忧害怕。十几分钟,游艇结束航程,回来。感觉到腿发软发抖,浑身都在哆嗦。
就这样一座小桥也就是从那以后,我开始怕水,不大敢到水边去。也知道自己站在水边会发晕,就是忍不住想要倒下的感觉。所以我也很少挑战自己去适应这种感觉。说到底,可能也许是在害怕危险会猝不及来吧。
我记得唯一挑战过的一次,大概就是18年去哈尔滨的时候,那条小小的河,河宽不过几米,桥是浮桥,是软的,可以晃动的。我记得桥中间有一个圆形的台子,中间有栏杆,中间有一个小洞,圆形的台子是固定的。
我就站在这边的浮桥上,去感受晃动的感觉,站了大概要几分钟,那种眩晕的感觉慢慢的消失,然后跑到中间的圆台上,什么感觉都没有。然后再到那半边的浮桥上去感受晃动的感觉,还是有些眩晕的感觉,于是抓住铁链,刻意的挑战自己。因为河水几乎是静止不动的,所以那种眩晕感觉并不是太强烈。
但是那一次挑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周围人也不多,所以感觉到很刺激。
所以这一次也是同样因为周围人不是特别多,也是想要到桥那边去看一看。当走到小浮桥上的时候,尤其走到中间的时候,忍不住停下来,站住,晃动了几下,那种眩晕的感觉再次袭来。也许是为了挑战自己,也许是为了寻找自刺激。所以在这个方向刻意的晃动一下,去感受一下水在动的感觉,自己在动的感觉。然后调整一个方向,再去刻意的晃动一下,感受一下水在动的感觉,自己在动的感觉。其实真的是很害怕,因为不知道水有多深,也许因为桥太短,压根就没有栏杆,其实整个水域没有一个栏杆,心里还是比较忐忑的,万一出现危险怎么办?所以并没有停留太多时间,大概也就三五分钟时间吧。
俺也怕去到对面转了一圈,虽然建设的不错,但是因为人迹罕至,已经荒草丛生,淹没了小路。很快匆匆忙忙的又返回来,这次没有在浮桥上多做停留,赶快走到大路上来。
大路比较宽阔,偶尔会有车跑过。慢慢的心平复下来。
想一想,你自己真的挺傻的。越怕的东西,越想去探索,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对外界充满了好奇,总是想去挑战一下,探索一下。可是当真正遇到危险的时候,又快速的缩回来,似乎又像个小蜗牛。
李老师在课堂上提到的冲击疗法,我觉得这个方法运用的主要目的,在于面对那些不敢面对的。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一定都有不敢面对的部分,比如我也有很多是不敢面对的,比如怕水,怕高,怕黑等等。以前是越怕越躲着,现在会有意识的去挑战。当然是在能够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挑战自己不愿意面对或者不敢面对的那些,尝试之后发现,其实没那么糟糕。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17楼,腿哆嗦,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