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1、2、3、4、5,捉到两只好父母

1、2、3、4、5,捉到两只好父母

作者: 二姐说育儿先育己 | 来源:发表于2018-09-16 19:43 被阅读0次

    铺垫

    关键词:现代生活便捷、轻松获取知识、共情


    有时会想,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比起我的祖辈来,真是幸福太多了。

    不用自己种地,就能吃到饭,我最怕蚂蟥了。

    不用自己种菜、不用自己养猪、养鸡、养鸭,也不用自己挖个池塘养鱼,以前我爸就挖了好几个池塘,用来养鱼,市场上选择不要太多。

    不用自己织布,不用自己做衣服,网上、实体店,衣服多得要命,款式也不用愁,成群的设计师在做这件事。

    这些还是其次的,最幸福的是,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太多了。

    比如想学怎么做蛋糕,去书店、网上找找看看,我保证你可以找到不止一百种蛋糕制作方法。

    想学怎么当好父母也一样,有成群的信息等着你挑,这些信息有的来自拥有成功经验的父母,有的来自教育学家,有的来自心理学家,有的是来自本土,有的来自海外。

    可以说,只要你愿意,就可以知晓全世界的爸爸妈妈是怎么成功养育孩子的。

    当然,除非是专门研究此事的,要不然谁有那么多精力去了解呢?

    好在,有好多人乐于做这些事,比如我,喜欢看些育儿书,然后把精华部分分享出来。

    铺垫了这么多,谢谢大家耐心看到这,别急啊,正题来了。

    上一篇分享了《培养高情商孩子》这本书里不同类型的教养风格,这篇分享情绪管理训练的具体五个步骤。

    插个小说明,我怕大家没看上上篇书评:这本书的作者是约翰.戈特曼博士,专门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到动笔写这本书之前,已有20多年。有专业知识还不够,还有大量的实验观察研究,才孕育出这本书。

    书里介绍的情绪管理训练办法,共五个大步骤,前四步是共情,最后一步是具体的指导。

    可见共情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性,作者本人也一再强调父母和孩子间情绪连结的重要性。

    想象一些没有共情即没有同理心的家庭场景:

    抱怨妹妹太烦人,爸爸听到后说:妹妹还小,你让一让她,你是姐姐。

    说作业太多了,做不完,被说:谁叫你做作业那么慢,你这速度,到睡觉也做不完。

    说这个节日不去奶奶家,不好玩,得到的回应是:怎么会不好玩呢,奶奶对你那么好,每次回去都准备好吃的给你。

    假设一个人从小到大,在家里表达消极情绪,得到的都是这种回复,那么可以预测,这个孩子将慢慢不再和家人谈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他会学会掩盖自己真实想法,并且相信不应该有那些不好的想法。

    这样不美好的场景,在我们学会情绪管理训练方法后是可以避免的,先从第一步开始:

    一、觉察孩子的情绪

    关键词:男人女人一样、情绪日志、发现隐藏的情绪


    男人女人一样

    印象中,女人比男人更善于表达情绪,还好感知情绪的能力跟情绪表达能力不是正比关系,实验表明,就算那些平时看起来酷酷的沉默男人,也一样具备感知情绪的能力,他们平时看似无情的表象,只是为了迎合社会期待的坚强男人形象而已。

    当然也有不到10%的男人是完全的大男人主义,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感知任何情绪。

    比感知孩子情绪更重要的是感知自己的情绪, 只有对自己的情绪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对他人的情绪产生某种反应,尤其是对孩子情绪的反应。

    情绪日志

    书中有两个小测试,关于测试自己对悲伤和愤怒的情绪感知能力。

    有些人会发现自己感知情绪的能力不强,想要加强自己对情绪的感知能力。要感知自己的情绪,先要有一定的独处的时间,在这段独处时间里,可以通过冥想、祈祷、写日志、演奏音乐、画画等方式来感知自己。

    尤其推荐记情绪日志,记录的时候,可以着重记录这些部分:

    每次引起情绪波动的时间、起因、时间、对象?

    如何形容这些感受?

    有这样的情绪时,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面对情绪时,你习惯做些什么?

    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尤其是对孩子和家人的情绪反应。

    记录一段时间后,你可能会发现一些规律:

    比如,总是特定的事件引发你的情绪

    有些情绪可能是你从小就很熟悉的

    试着找找看,引发自己情绪波动的深层动机

    在熟练感知自己的情绪后,发觉孩子伤心、生气或害怕时,把自己置身于他们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观察世界,要记得孩子是以一个更单纯、更脆弱、更缺少经验的个体在面对生活。

    发现隐藏的情绪

    要是孩子能用精准地语言告诉你自己的情绪,这当然是最好的,不过对7岁以下的孩子而言,这点还很难做到,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寻找,比如观察他们的交谈、玩的游戏尤其是角色扮演游戏、日常行为。

    有时孩子会把情绪隐藏得更深,他们会通过玩一些包含严肃话题的游戏,比如抛弃、生病、受伤、死亡,来传递自己的情绪。

    比如用生病来表达对父母离婚的焦虑。

    当你觉得自己的心在向孩子靠拢,觉得自己能体会孩子的感受时,你就是在共情,而这是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基础。

    尽管有时这样做的感觉并不好受,你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把情绪化的瞬间当作建立信任、提供指导的好机会。

    二、把握机会

    关键词:消极情绪不会自动消失    细微情绪


    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很多父母不能做到心平气和,是因为:

    当孩子生气时,把这当成对父母权威的挑战;

    当孩子恐惧时,担心自己作为家长不称职;

    当孩子伤心时,把这当成必须尽快处理的棘手问题。

    如果能把孩子的消极情绪发作当作机会,这对父母而言是极大的解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很多家长尽力避免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以为它会自然消失,事实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与之相反,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标注自己的情绪,感到自己被人理解时,消极情绪才逐渐消融。

    此外面对消极情绪,在细微的情绪出现时,就处理它,不要等到它进一步升级。

    三、倾听与认可

    关键词:身体语言、映射法、不明知故问、不直接告诉办法


    倾听不是单纯意义上用耳朵来收集信息,还需要关注孩子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姿势,比如孩子皱起的眉头、僵硬的下巴、不安的双脚,都在传递一些信息。

    当然孩子也能读懂你的身体语言,如果你想放松、专注的和孩子交流,就要有相应的姿势。

    在倾听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家长可以通过“映射法”来回应,即重复听到的话语,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知道你在认真听,并且认可他的情绪。

    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解决办法,也不要脱口安慰道:这是小事,别担心。     这样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困惑情绪一点都不重要,甚至很愚蠢。

    当聆听孩子表达情绪时,简单地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往往比提出试探性问题更有益于对话的展开。比如“你看起来很累”好过“你为什么感到伤心”,因为作为一个孩子,他还没经历足够多的得与失,以帮助他进行内省和反思。

    避免提出一些你已经知道答案的问句。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也是表达理解孩子情绪的一种方式。

    四、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关键词:为情绪贴标签、复合情绪


    为情绪贴标签

    在孩子感受情绪时,帮他们为情绪贴上标签,这些描述情绪的词语帮助孩子把含混不清、令人害怕、不适的感觉变成了有界限、可以被定义的事物,并逐渐认识到,它们的存在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

    不要小看为情绪贴标签这一行为,它对神经系统有安抚作用,能帮孩子更快地从不愉快的情形中平复,因为在表达自己感受到的情绪时,需要调动掌控语言和逻辑思维的左脑,因而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恢复平静。

    这个步骤,也是孩子进行自我安慰的过程。

    复合情绪

    作者还贴心的提醒我们,情绪有时会以复合的形式出现。

    父母要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多重情绪,并且告诉孩子,同时感受到几种不同的情绪是完全正常的。

    比如生气时,可能还感到沮丧、愤怒、困惑或者嫉妒;

    伤心时,可能还感到受伤、嫉妒、空虚、郁闷或者被忽略的感觉。

    五、划定界限、解决问题

    关键词:划定界限、确认目标、寻找解决方案、评估方案、选择方案


    解决问题也可以分五个小环节,分为五个小环节是为了便于理解,其实操作起来,是浑然一体的。

    划定界限

    划定界限,针对的只是行为,情绪不分好坏,都是可以被接纳的。

    那具体界限怎么划分,什么样的行为才是被允许的,没有明确的万能答案,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界定,但在划定界限时,我们需要“接纳孩子的天性”,比如孩子身上的衣服很容易脏,孩子爱跑,孩子爱爬树,孩子爱对着镜子做鬼脸。

    每个家长都可以为孩子的行为划分三大区域:

    绿色区域代表认可的行为;

    黄色区域代表不认可但能包容的行为,比如初学时和艰难时刻时的偏差行为;

    红色区域代表不会容忍的行为。

    为不当行为划定界限时,也应该让孩子知道,遵守或违反规定会有什么后果,作者特别强调,针对违反行为做出惩罚时,不要使用体罚。

    确认目标

    在感同身受的倾听,为情绪贴上标签,划定界限后,父母接下来要做的是确认解决问题的目标。

    当然有时也不是一下子就走到这步,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有些孩子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没关系,跟着孩子的节奏来。

    具体要什么样的目标,需要倾听孩子的想法,有些是具体的,比如跟朋友重归于好;

    有些时候需要我们进一步确认,比如跟妹妹打架后,是要进行报复还是避免日后再发生争执;

    有些时候,孩子想要的仅仅只是接受现实或寻求安慰,比如养的宠物死了。

    寻找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可以有很多,但对于孩子而言,可能没办法想出不同的办法。

    家长的作用是引导,不要代劳。

    10岁以下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很难同一时间处理两种或以上想法,因此,当你们想出一个主意时,他们会很想立刻就实践它。

    为了向小孩子展示不同解决方法会产生什么效果,可以试试角色扮演和表演游戏,小孩的思维模式往往是非黑即白,通过表演展示两种截然不同的庆幸对孩子的理解很有帮助。

    对大孩子而言,就可以使用传统的头脑风暴法了,只需注意,从一开始就要告诉孩子,没有什么方法是愚蠢的,只有等所有方案都摆在桌面上,再选择哪个方法更有效。

    在寻找方案的过程中,可以把过去的经验和好的方法与目前正在面临的处境联系起来,家长可以提起过去一个成功案例,提供一些信息,带领孩子以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处境,鼓励孩子根据这个经验找出相似的解决方法。

    结合家庭价值观,检验解决方案

    找出了多个解决方法后,可以再看下哪个方案最合适,这边也是体现每个家庭

    不同价值观的时候,一般可以问这么几个问题:

    这个方法合理吗?

    这个方案会成功吗?

    这样做安全吗?

    别人会有什么 感受呢?

    帮助孩子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

    终于走到最后这一步了,这可是个分享自己见解,提供指导的好机会,家长如果想把某种价值感渗透给孩子,可以借助这个时机,渗透的形式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童年类似经验。

    在孩子选择方案时,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有些方案,你可能觉得不是最好的,但是孩子坚持用,那就让孩子用。毕竟孩子需要在错误中成长,只要这个方案是无害的,就没关系。

    在选好方案后,帮助孩子安排更具体的计划,方案实施后,可以检测实际效果,如果发现不足的,可以再次修改。

    若是最终选的方案没成功,可以一起分析原因,也可以重新选择方案。让孩子明白,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

    好了,情绪管理训练的五个步骤,可算都分享完了,因为篇幅有限,分享的过程中,省略了很多实例,还是那句话,有时间的话,建议看看原书,收获会更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2、3、4、5,捉到两只好父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lmf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