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之所以和当代契合,正是因为它代表的意识是价值完全中性化了的世界的意识。这种中性化的意识已然成为我们日常想象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至于我门很难充分理解其他一些文化的世界观为何一直那么封闭和绝对,也很难理解为何至今有些文化依然那么封闭和绝对。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在研究当代中东的著作《传统社会的消逝》里,生动描绘了“现代性”;在那些国家里,“现代性”是一种全新的意识。
换句话说,传统社会赋予其成员明确而永恒的身份。与此相反,在现代社会里,身份本身是不确定的、流动的。
现代社会的地理流动和社会流动速度前所未有,其意味是,你看世界的方式也变得前所未有地丰富多样。
从一个社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层的社会流动放大了这个中性化的效应。凡是经历过工业化的地方,一种新的动态机制都被注入了社会机体。大批人的社会地位开始改变,群体的、个人的社会地位都有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一般是“向上”的变化。在这种流动性的背景之下,个人的阅历不仅包含了对许多社会群体的了解,而且包含了对与此相关的许多思想世界的认识。
鉴于现代世界里人们世界观总体的流动性,信仰的改变成为我们时代的特征,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现代人,尤其是有文化的现代人,似乎处在永恒的怀疑心态中,他们对自己的天性和宇宙的性质都心存疑问。换句话说,相对性的意识在过去的各个时代可能是少数哲人的意识,如今它却成了覆盖面宽广的事实,相对性的文化意识一直通达社会体制的最下层。
你在现代世界里生活,就不可能不充分认识到,道德、政治和哲学承诺具有相对性;用帕斯卡的话来说,在比利牛斯山脉一边是正确的东西,到了山的另一边可能是错误的。
在上一段描绘的思想背景里也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个人可能会在逻辑上矛盾的意义体系之间来回“先之择”。每一次“选择”的时候,他进入的意义体系会给他的生活经验和他所在的世界提供一种解释,包括对他放弃的意义体系的解释。而且,新意义体系给他提供了抗击他犹疑不决心态的工具。
本章尝试勾勒社会学意识的了方方面面,主要分析了三个母题:揭露真相、不敬的态度和中性化的起势。第四个母题是世界眼光。
这种意识是城市文化的典型特征。具有世界眼光的人不仅是城市的人,而且是儒雅的人;无论他多么依恋自己的城市,他都会在思想旅程中周游世界。社会学意识也是有这种天下一家的特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