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台湾江文贤教授的自杀者危机干预的课程。很受启发。摘录其中的笔记。
一、自杀者的三个原因
1、主观压力
2、心疼指数
3、不安的干扰状态(特别是边缘线人格障碍)
二、自身者的特点
1、共同的刺激点“无法忍受的心态
2、共同的压力源:
3、共同的企图:找到解决方法
4、共同的目标:让意识停止
5、共同的感受:无望与无助
6、共同的内心状态:矛盾
7、共同的认知:二元法,认知局限,无法变通,自杀方式变了,就没法自杀
8、自杀是一种与别人联结的方式
三、各种谈判策略的运用
1、倾听故事——了解个案的导火线
倾听个案的心声故事,通过聆听个案的故事,了解当事人的心痛的来龙去脉,同理当事人的感受,理解当事人想要以自杀来解决问题的想法。
2、运用基本倾听技巧建立关系
a、基本的晤谈技巧——轻微鼓励:非言语信息或简单的“嗯,啊”
b、简述语义。“我猜,处在你的位置的时候,我会……”
c、探索性的问题:“多久了?”“跟谁?”“你有什么感受?”
d、自我揭露:不一定是正向的——共鸣
e、立即性反应:他当下的反应,他的音调、表情——“发生了什么?”“当你说……的时候,你音调提高了,发生了什么?”
RISSSC(因子EFT情绪焦点夫妻治疗):
来自讲课截图3、自杀致命性评估与保护因子的资料收集
(1)掌握“少量多次”的概念
(2)在评估谈判的过程中,持续地收集自杀致命性评估保护因子的数据,谈话过程中尽可能少量多次地持续探询、收集讯息,如个案的位置、可以联系的人、被发现的可能性、接近性、以增加个案获得救援的机会。
4、讨论重要他人
(1)讨论对个案来说有影响力的人,例如,危机个案是以为妈妈,可能就可以试着谈论他的小孩
(2)同时要注意评估所讨论的对象是否能够对个案产生正面的观念与影响
5、正向成功经验
6、三角关系的运用:第三者的经验,咨询师的自我暴露
7、打破谈判中的恶性沟通循环
如果察觉到助人者与个案的谈判情况,陷入了恶性沟通的循环,甚至彼此之间产生拉扯和冲突,应该立即跳出来,停止恶性循环(比如,深呼吸,停顿一下,或者退后一步,察觉自己的非语言信息)
8、立即性关系的检验:
反映此时此刻彼此关系给个案知道,进而重新连结晤谈关系或加深晤谈关系。
9、互惠关系的转换
让助人者从“专家”角色转换成需要帮忙、弱势的角色,进而讲个案推向“助人者”的专家或帮助者。比如,“你过往是怎么做的?”
就是改变你的姿态,引导自杀者也改变自己的姿态。任何角色的变换
10、运用隐喻性故事进行间接改变。
(1)适时以适当的隐喻故事来相应个案所陈述的痛苦或困境,除了让个案感受到被同理,并且可能在故事的对照中得到新的领悟。
(2)适时以以往间接性的隐喻故事来与个案沟通是更为有效的,帮助个案能透过自己内省的方式去检视自己的行为,重新作出选择。
11、分支化:
与个案讨论他自己本身,引导他讲自己做区隔,去觉察自己虽然有软弱的地方,但也有其他能力的部分。
12、移情与反移情的运用
运用移情与反移情,经营助人者与个案的关系,阻断个案的孤立感受,激化个案愿意为了助人者选择继续支撑下去的意愿。
比如,“小米,你觉得老师在乎你吗?”“你觉得这几分钟,老师是真正的关心你吗?”“老师知道你的痛苦,也没法指导你明天怎么生活,同时老师懂你,我也不知道,如果你今天跳下去,明天我会怎么样看待我自己。”“对你来说可能很难,可是,你可不可以帮帮我,给我一点时间,让我看看,可以怎么帮助你。我家的小弟也跟你一样大,我不止他这样,我会怎么办。”
13、正向小改变与提供家庭作业。
让个案有事可做,建议并鼓励危机个案试着作出正向行为的小改变,并提供家庭作业,使个案答应谈话接受后去旅行作业。
回到此时此刻的小改变
14、预约下次谈话的时间
约定下次谈话的时间,让对话者有下一次的可能,使个案承诺将会再来电话进行对话。
来自听课截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