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
宋应星(1587 一约 1661),字长庚,江西奉新县北乡人,明代杰出的科学家。
宋应星出身于仕宦之家,公元一六一五年( 万历四十年)考中举人,一六三四年(崇七年),任
江西分宜教谕;一六三八年调任福建汀州府(府治今长汀 )推官,一四一年调任安徽毫县知县。
明亡后,他弃官归故里,后曾出仕南明。
宋应星并不热衷于功名进取,而是积极留心、刻苦钻研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科学技术。
他赞扬那些曾经在农业发展史上有过创造发明的先农们,认为把他们冠之以“神”,誉之为
“神农”,是合情理的。对于当时上层社会轻视生产和劳动人民的习气,宋应星十分鄙视,
他曾说过:富家子弟把劳动人民看成是囚犯,读书儒生们把“农夫”一词作为骂人的话,这
些人只知道早晚吃两餐饭,却忘记了粮食是从哪里来的,他们从小虽学过“治乱经纶”四个
字,却一辈子也没有见过织机上的“经”和“纶”,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在所著《天
工开物》的《序言》里,他自豪地申明:“亏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
关也。”表明他对于那些一心追求功名爵禄的封建士大夫的蔑视。
他很重视从调查中获取科学知识,他说,“从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他生长
在农村,常常接触农民。他的家乡江西有不少著名手工业,如萍乡的采煤业,广信(上饶)的
冶铜业,景德镇更是瓷器业中心,另外,江西的造纸业也很发达,这些都为他获得生产上的
科学知识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
他的《天工开物》一书,开始写于一六三四年任分宜教谕时。当时的教渝收入甚微,他想买
参考书或购置些新奇器物来参考印证,却没有那么多钱,想邀请朋友们来商讨研究,也没有
招待他们居住的地方。但是他凭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根据平时读书和实际
考察中所积累的资料,经过三年努力,终于在一六三七年完成了这部科学技本巨著,并由他
的友人涂伯聚代为刊行于世。
《天工开物》共十八卷,分三编,记述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加工,纺织,染色,制盐,制
糖,陶瓷,车船,锻造,油料,造纸,冶炼,采矿,武器,菌种培养以及珠玉采琢等方面的
生产过程和技术成就。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更是生动、具体而真实地录下了三百多年前的生产
现场情景。
宋应星特别重视农业生产,他把粮食生产放在全书的首位,而把珠玉置于末尾,体现了他的
“贵五谷而贱金玉”的重农思想。书中对于粮食生产上的选种、育种、精耕细作、合理施肥、
改良土壤、水利灌溉以及防治病虫害等方面,都有细致的论述,对经济作物的裁培技术也很
注意,其中列举了十六种油料作物,并对它们的效用和产油量一一作了比较分析。
在手工业方面,他记录了不少在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工艺技术。如书中提到的“花机”,是
当时驰名世界的先进纺织工具,用铁液灌注熟铁的“灌钢”冶炼法,锌(倭铅)和铜锌合金的
冶炼,溶模失蜡铸造和砂型铸造等都是当时世界的先进工艺技术。其中炼铁时所使用的可以
连续鼓风的活究木风箱。比欧洲要早发明一百多年。关于农业、手工业方面简单机械工具的
制造和使用,诸如凿井机、吸卤机、糖车榨油机、腰机、筒车、牛车、踏车等等,书中都有
详细的记载。《天工开物》是研究我国古代尤其是明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重要资料,它
曾被国外学者称誉为“中国十七世幻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的研究方法,有很多是比较符合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他很重视生产中的数据,书中
共记录了一百三十多条技术经验数据。如一亩秧田可以插二十五亩本田;禾苗从返青到结实,
早稻每兜约需水三斗,晚稻每兜约需水五斗;-粒黄豆可肥田九平方寸;一只蚕蛾产卵二百粒等
等。其他关于生产计时,单位面积产量,人力和牛力的比较,以及使用各种不同生产工具之
间功效的差别,各类生产工具的制作尺寸等等,在《天工开物》中都有具体的数据,这在以
前的农书中是少见的。他还有一些科学创见,比如注意到了环境的变化和经过人工的改造,
可以使动植物品种的特性发生变异的情况。他指出有些水稻如“婺源早”、“浏阳”、“吉安
早”、“救公饥”和“喉下急”等,就是一般水在千早情况下的变种,再经过人们长期实践而
培育成功的早熟早稻新品种,早雄蚕蛾与晚雌蚕蛾交配,可以得到优良蚕种。这些记载都是
有关物种变异的科学见解。在欧洲,对物种不变的形而上学传统观念进行首次冲击的是十八
世纪德国人卡·弗·优尔弗,他比宋应星这一发现晚了一百二十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
里还记载了国外的某些 技术成就,如日本和朝鲜的轮船,葡萄牙和荷兰的枪炮等等。尽管
这些记载很不具体,却说明宋应星是注意了解外国的科技知识,也反映出他的见闻是很广博
的。
《天工开物》这部书,在一六三七年( 崇十年)刊印后,没有受到封建政府的应有重视。一
七 二六 年(雍正四年)编印的《古今图书集成》和一七四二年(乾隆七年)编印的《授时通考》
里,虽都有摘录,但原著却没有列入《四库全书总目》。这部书后来也就绝版了。直到一九
二九年,它才从日本传回。解放以后,北京图书馆 从浙江宁波李氏“墨海楼”捐献的藏书
中得到了崇祯十年的初刻本,这是《天工开物》最善的古本,这个版本的发现,使研究工作
有了更准确的依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