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书雅
摘要:文章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观点作不同且确切的回答。
“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口有句铭文——“认识你自己”,19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尼采说要“成为你自己”,后印象派画家高更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塔希提岛上自问“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并创作了一副同名绘画作品,奠定了他在绘画史上的地位,更引起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无限思索……
那么,“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图为高更作品“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观点作不同且确切的回答。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我”是怎么形成的吧?
我们的身体首先形成,人格的先天基础——气质,在这时也形成。我的典型气质是多血质,特点为: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但有时粗枝大叶、浮躁,兴趣多,情感易变化。
然后大概在一周岁时,“本我”开始出现,也就是出现了潜意识状态下的思想。
接着,“我”的性格和个性——“自我”根据“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在幼儿时期基本形成然后定型。随着成长、青春期中的烦恼和心事,你会觉得你的性格似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实并不是的,那是因为你迷失了你自己,在那时,你需要找回你自己,你的性格本质上是没有变化的,也是对每个人来说最珍贵、独一无二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句很有价值的话,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心理学家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我的性格是INTP型,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内向、直觉、理性、理解。我这个性格的特点是:沉默、自主、思维敏捷、喜欢从事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适应的职业,有创造力,爱独处,冷静而理性。外表平静缄默超然,但内心却专心致志于分析问题。
同样也是在幼儿时期,“超我”——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人的道德部分,也形成了。
“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本我、自我、超我、还有先天的气质构成了我的完整人格,“我”就是这样形成了。
“我”一旦形成了,就会成长;一旦开始成长,就变成一个矛盾体,由上文我的气质和性格来看,你就能发现,我正是一个矛盾体。是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只有一面,换句话说,每个人面对不同的情况都会展现出不同的自己。再次拿我自己举个例子:我既外向也内向;我喜欢热闹但我属于安静;我头脑中有各种思想,她们中许多也是互相矛盾着的。
“我”存在的这种矛盾性,意味着“我”的存在是变化的。我听说过著名的忒修斯悖论——
“如果忒休斯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船吗?”请再联想,十年后的你和现在的你还是同一个你吗?
“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我认为,在意义、定义和目的上是,在材料上不是。“我”也一样,过去不变的记忆和基因是,大脑的思维和身上的细胞不是。
“我是谁”这个问题是人对自己的变化的一种自我意识,人意识到自己变了,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了,因此需要重新来自我确认已经变化了的自己的性质。
对我来说,“我”和音乐是一体的,当我在改自己以前的作品时,再也改不出过去的感觉、思绪和味道,我从而意识到自己不是过去的自己了。我应当不断思考、不断成长、不断变化、不断认识和了解新的自己。
“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生命就像一个容器,我们无时不刻地往里面添许许多多的物质,添的东西也从而决定了你是谁,同时,那些不重要的物质会蒸发消失,重要的物质会沉淀,成为生命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所以,“我是谁?”也是在问“我有什么?”由此可见,人是根据自己有什么来确定自己的性质的。前面说到人是一直在变化的,所以“我是谁”又表达了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关注——“我将有什么”且“我将有什么”的根据在于自己,所以我决定“我将有什么”,这也是决定了“我是谁”的其中一个部分。
“我”是珍贵独特的,所以我们应当寻求认识自己,学会发现自我,做自己喜欢的事。要懂得看自己的记忆,静心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艺术家要创造属于自己的色彩,找到自己,发现属于自己的财富,开扩自己的一片天空……
“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我是谁?”这个问题引发了我人生中重大的一次思考。
作者简介:
冯书雅:目前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学科初三,出生于2002年7月4日,现年15岁,10岁开始学习钢琴,2014年末开始学习作曲,师从作曲家强巍昊。201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师从作曲家居文沛至今。2017年7月4日,冯书雅创作的交响乐《玛尼石回忆录》在上海交响乐团主厅由纽约爱乐乐团演奏世界首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