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憍慢经:本经叙述一位天子听说佛已离开憍慢,心已解脱、不放逸,而心中欢喜。
(九九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於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不欲起憍慢, 善自调其心,
未曾修寂默, 亦不入正受,
处林而放逸, 不度死彼岸。①」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已离於憍慢, 心常入正受,
明智善分别, 解脱一切缚,
独一处闲林, 其心不放逸,
於彼死魔怨, 疾得度彼岸。」
时,彼天子復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註解]
①不欲起憍慢……不度死彼岸: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诸有憍慢人,终不可调习,诈现修禪定,放逸在空林,由是放逸故,不能度死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欲慢无调顺,不静心无寂;独林住放逸,无越死魔岸」。
译文
九九六、憍慢经:本经叙述一位天子听说佛已离开憍慢,心已解脱、不放逸,而心中欢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乃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国。
那时,那位天子,说偈而说:
不欲超憍慢 善自调其心 未曾修寂默 永不入正受 处林而放逸
不度死彼岸
(常起憍慢心,并不欲善自调伏其心,也未曾修习寂默,永远不能证入于正受。虽住于丛林里,然而常于放逸,则不能度脱生死而到达彼岸的。)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说:
已离于憍慢 心常入正受 明智善分别 解脱一切缚 独一处闲林
其心不放逸 于彼死魔怨 疾得度彼岸
(已经离开憍慢心,心都常入于正受。以明智而善于分别,而解脱一切的系缚。独自一人处在于闲静的丛林里,其心并不放逸,对于那些生死的魔怨,已经疾得度于彼岸的了。)
那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久来才再见到真正的婆罗门,已逮得般涅盘。一切恐怖都已过去,永远超越过世间的恩爱了!)
这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即隐没不现。
[对应经典]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133经。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诸天相应1〉第9经慢之欲经。
相应部1相应9经/慢之爱欲者经(诸天相应/有偈篇/祇夜)(庄春江译)
起源於舍卫城。
在一旁站好后,那位天神在世尊面前说这偈颂:
「这裡,对慢之爱欲者来说,没有调御,对不得定的来说,没有牟那,
单独放逸地住在林野,不能渡死亡领域彼岸。」
「捨断慢后善得定,由善心,已於一切处挣脱,
单独不放逸地住在林野,他能渡死亡领域的彼岸。」
[读经拾得]
在佛教的戒、定、慧三学中,本经提到的「正受」即「定学」,「明智善分别,解脱一切缚」即「慧学」。
结合前一经来看,善摄根门可持戒清净,在见到外境时,心不贪著、不向外驰骋。心不驰骋,才能够专一安定,进一步修习禪定,甚至开啟智慧,所以说「摄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