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的读书笔记又来啦,继续我一直想写的红楼梦诗词解读系列,今天要被我霍霍的是“大观园中秋联句”。
“大观园中秋联句”全名为《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出现在全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也许很多读者对这个情节印象不深,但若说其中的名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背景分析
解读任何作品首先要从它的背景出发。
“大观园中秋联句”的时间就是中秋节,但这却是个不一般的中秋节。这个中秋节的不同寻常在前一回已开始铺写,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上半回中写宁国府中夜宴,贾珍仍像往常一样在姬妾从中饮酒作乐,但正在热闹之时怪事发生了:
大家正添衣饮茶,换盏更酌之际,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大家明明听见,都悚然疑畏起来。贾珍忙厉声叱咤,问:“谁在那里?”连问几声,没有人答应。尤氏道:“必是墙外边家里人,也未可知。”贾珍道:“胡说!这墙四面皆无下人的房子,况且那边又紧靠着祠堂,焉得有人!”一语未了,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扇开阖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贾珍酒已醒了一半,只比别人撑持得住些,心下也十分疑畏,便大没兴头起来。勉强又坐了一会子,就归房安歇去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36391/3c43cb11061d2026.png)
之前写过《红楼梦》的笔法诡奇,“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只致力于书写虚假的繁华热闹,而对真实的腐朽与没落鲜少提及。
但是上面这段描写,可以说很破格了。直接写出了祠堂中先人的哀叹,更写出了惨淡阴森的实景,甚至在目回中直接点出了“异兆”、“悲音”,国际惯例,点出真相后必然要曲笔一下,于是回目的下联是“新词得佳谶”,但偏偏下半回中宝玉、贾兰的诗作还佚失了。
当时宝玉的作品很不受贾政待见,但看到贾兰的诗,却“喜不自胜”,可见所谓“佳谶”是关于贾兰的。
第七十六回依然延续着悲凉的基调,上半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中贾母像往常一样带着一家子媳妇姑娘玩乐赏月,贾母尚雅,最不喜欢“热闹戏文”,于是让十番上女孩子吹清笛:
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此时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又命暖酒,且住了笛。
上下两回的描写,已凄清至极、惨淡至极,不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而是斜月沉沉藏海幕,贾家大势已去,再不得往日荣光,而这不可挽回的极速没落与腐朽前的惶恐,已深深倒映在每一个贾府人的眼中。
这是黑暗前的黄昏,是千里长棚的最后一宴,也可以说,这是贾府的最后一个中秋节。
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贾府像一条船,船上的人眼睁睁地看着它一点点沉没却无能为力。无处逃避、无力挣扎、莫可名状,繁华零落,堕入到不可知、不可测的无边黑暗中去,除了恐惧,只剩悲凉。
《红楼梦》笔法比山路十八弯还要曲折,贾府的没落并未写在明处,只能从这细微之处找寻。
烈火烹油的繁华在五十三、四回达到鼎盛,然后便每况愈下,到七十五、六回时悲凉度已即将拉满。但《红楼梦》毕竟是文艺的,作者不会如祥林嫂一般大吐苦水,当街哭诉自己的不幸,他用精美绝伦的诗篇为这个没落的封建世族敬献了挽歌,那就是黛玉、湘云、妙玉三人合写的《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
注:图源《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画册》 后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