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742817/af788e9588afa0ff.jpg)
这就像修辞手法当中所讲的设问,立题可以引导读者,让读者跟随你的思路来理解你所表达的观点。
跟大家讲个笑话。有一个书生写了一首诗,自以为写得不错,就拿去给纪晓岚看。纪晓岚一看,批了一行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书生一看,挺开心,心想纪晓岚拿杜甫的诗句来评论,一定是夸自己的诗写得漂亮。他把诗拿给自己的朋友看,人家一看就笑了,说这是在讽刺你呢。书生赶忙追问何故,朋友告诉他,“两个黄鹂鸣翠柳”是说你的诗“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说你的诗“离题万里”。
人们常说,青年是诗的年龄,中年是散文的年龄,老年是小说的年龄。我在30年前也学习写诗,胡诌过许多首,在一些小刊物上还发表过。我年轻的那个年代流行蒙胧诗。什么叫蒙胧诗?就是意象独特、语义含混、意境深邃的一行行排列的文字。说直白一点就是,看不懂、不知所云的就是蒙胧诗,越看不懂越是好的蒙胧诗。这就是美学上讲的距离产生美。
可是,写文章不能让作者与读者产生太远的距离,免得距离太远,美却没了。
台湾大学哲学教授讲读书要求理解,而理解的标准有三条:一是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二是知道作者为什么写?三是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这三条标准是给读者提的要求,又何尝不是给作者提的要求。
写作的本质是什么?是传递知识与信息,表达观念与情感。为什么要讲引导读者呢?我们写作是为了自我陶醉吗?是自娱自乐吗?是为了让大家看不懂吗?不是的。写作的本质是,告诉读者某些重要问题的答案。什么是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读者关注的,而你有资格回答的问题。
如果你希望读者理解并接受你所讲的一切,最好的办法就是明确提出你的立题,引导读者的大脑跟随你的文字,一块去思考。
经常有学生请教我如何有效的读书,我告诉他,最好是把握住作者的思路,也就是知道他的立题是什么,然后看他的答案是怎么样的。如果作者有明确的立题与答案,我作为读者,心想这个问题正好我需要答案,我就读下去。
如果是全新的有启发的答案,那我就认真记住;如果答案跟我是一样的,我们就产生了共鸣;如果跟我不一样,但觉得作者的有道理,我就修正自己的答案;如果觉得作者的没有道理,我就强化自己的答案,甚至写篇文章跟他辩论一番,说你的看法我不赞同。这样才是愉快的阅读体验。
记住,写文章不仅仅是将你的观点进行罗列和展示,而是在回答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你的立题。因此,你要将你的立题明确地告诉你的读者。
这种做法最极端的例子,就像叶永烈的《十万个为什么》、赵朴初的《佛教常识问答》和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这些书每篇文章的标题,都是一个问句,差不多等于把立题作为标题。当然,标题并不完全等于立题。我在后边的《谋篇布局,顺理成章》一章,会在讲到这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