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先生在《童趣》中写到他童年时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鞭打蛤蟆,蚊帐中留住蚊子,吹烟,作青云白鹤观,想象力实在丰富,读之让人拍案叫绝。六一儿童节大家都在晒童年,晒小时候的玩具。女孩子有沙包,橡皮筋,男孩子更丰富,有大刀,金箍棒,铁圈,香烟壳,弹珠,弹弓……没有WiFi的童年时刻快乐吗?当然非常快乐。大家随时开发出各种游戏,家里闲置的一口缸,上学放学路上的一个斜坡,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河滩上的石块,一片小树林,一条小溪,一座小山包,就能打开潘多拉的魔盒,就能开启快乐的源泉。
童年时的游戏,大多与玩具无关。童年的游戏很多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过年时的谢年守岁,上坟祭祀,元宵节的赏灯,端午节的包粽子,夏天夜晚的稻田里听蛙鸣捉黄鳝,中秋节的做月饼,蒸桂花糕,冬天的砍柴收割采摘野果,切冻米糖,做腌菜腊肉,接着又开始一年的春种夏收夏种秋收冬藏。以生产劳动为游戏,是大境界大格局,特别锻炼人的筋骨和生活能力,让大家知道生活的艰辛和甜蜜。本来古人的艺术创造都起源于劳动。孩子的好奇心和探险精神都是与生俱来的,游戏自然是孩子的天性。
最有趣的,夏天夜晚纳凉时,可以听大人讲鬼故事,讲历史故事,可以捉迷藏捉萤火虫,还可以听到谁家在古樟树下拉起了二胡,胡琴或幽怨或激越。老树的树影黑黢黢的,一溪清水伴着月光,静静流淌,有清风徐徐,那是水风荡漾。远山如黛,线条柔缓,天地宁静肃穆。
农闲时节,村中有时会有盲人来算命,还有唱古。随着盲艺人的表演,未知的神秘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我们开始了不一样的阅读,继而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
每一群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肯定玩过过家家。搬几块石头,搭一个灶台,弄点土,摘点叶子,扯把草,摘点果子,在瓦片上盒子里捣鼓半天,准备好丰盛酒席,款待客人。民以食为天,小孩子天生就是厨师,就是家庭主妇,荤素搭配,配上各种调料,妙手偶得,乐此不疲。当然少不了结婚典礼,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进洞房,喜气洋洋。烟火人家,柴米油盐,相亲相爱,小孩子耳濡目染,自发地追求着美好和幸福。游戏指引孩子们人生的方向,用一生执着追求。
还有一种游戏,就是做戏。跟着老人四里八乡去赶场看过家乡戏曲,自然的就开始追星。突发奇想,就成立了一个小小剧团,在某个小朋友的家里,有导演有剧务有伴奏有化妆,当然有演员。什么穆桂英挂帅,什么姐妹易嫁,什么铡美案,什么追鱼,什么白蛇与许仙,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与伦比的,自编自演,用母亲的丝巾,床上的枕头巾,用家里的花布,团结合作,开拓进取,整合出一出出戏来,自得其乐,沉醉其中……
童年已逝,童年留香。许多东西经过时间的发酵,总会在心里闪烁。走过那样的童年,留下了厚重饱满的人生滋味,层层叠叠,飘飘渺渺,纠缠着,弥漫着,翻转着,升腾着,若有若无,但是却经久不散。让渐渐远离童年的生活,有了回味的底气,就像殷实的人家,日子过得不寡淡,而是有滋有味。深情于既往,亦浓意于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