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了这本书,我好像有了某种“信仰”,不是信仰宗教,而是相信宇宙,相信生命本身。
这本书写的是长达四十年来,麦克·辛格舍弃「自我」,放手让生命掌舵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从麦克·辛格发现脑袋里有个声音在说话开始的。那阵子,作者会和愿意听他说话的人聊「脑袋里的声音」。几个月后,一个聪颖又热衷阅读的博士班同学带给了一本可能对作者有帮助的书给他,书名是《禅门三柱》。在这本书中,作者找到了一个让脑袋里那个声音消停的方法:静心。也因此,作者走上了一趟不一样的生命之旅。
作者在上研究所的第二年,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静心、做瑜伽上。但是,要在哪里做这些事呢?在这时作者有意识地注意到,展现在他面前的生活事件其实都有一个不断重复的明确主题,「墨西哥」这个地方曾多次在他生活中的不同场景里出现过,于是就决定去墨西哥,开始了一趟毫无计划的旅程。
临行前,他的家人和朋友并不看好他这趟旅行,警示他要小心强盗,避开陌生人。在这趟旅程里,作者每天都会在森林里找到一处地方停好车,然后静心、睡觉。一天早晨,有人敲了一下车门,作者很害怕,一如往常想到最坏的情况,担心会是强盗,又或者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发现了他,要赶他出去之类的。但当作者打开车门以后,发现情况并不如他想的那样,而是在附近居住的一位小男孩拿了些牛奶来给他喝。作者因此了解到生命不像脑袋里的声音要他相信的那么脆弱,这趟旅程里,作者并没有安排可以让他停车并花时间静心和独处的完美地点,也没有安排小男孩的亲切到访,这一切都是生命提供的,作者只是跟着它流动罢了。
在启程回家时,路过一处湖水,找到一个可以做瑜伽的隐蔽处。在做瑜伽动作时,人声和马声逐渐向他靠近,作者心中充满了恐惧,担心他们抢劫。但事情仍旧不是像作者担心的那样,牛仔们邀请作者在离开之前到他们的住处看看,并且让他在辽阔的草地上骑马。作者察觉到,原来所有的担心,都是内在那个害怕的人在扯他后腿,一连串这样的事件后,作者决心不再让那个害怕的人主宰他的人生了。
作者开始学习拥抱在眼前展开的生活。
博士生课程修完后,作者判定自己需要一个远离一切人事物的地方,以完全专注于修行。在他还没有准备好要找属于自己的僻静住所时,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告知他某处环境优美的地方有十英亩地要出售,作者顺利地买到了地,和好友一起盖好了简单的静心小屋。
臣服实验开始了,作者决定不再听从那些谈论个人喜好的嘈杂声,并展开一项「有意地接受生命之流呈现在我眼前的任何事物」的修行,让自己的生命被另一个更为强大的力量引导:生命本身,顺应生命之流。
正因为臣服于生命,作者有了很多的人生体验。接受银行家的私人教师任务并意外通过了资格考,成为大学兼任教师,也从一开始只是想过隐居的生活变为了服务人群,他的隐居处也变成了灵修社区,同时也因为建造小屋的关系变成了有口皆碑的建筑商,因为程式设计而最终成为上市公司执行长。
这一连串的成为都是臣服于生命之流的结果,不听从内心的喜好,生命给了什么就接受什么。并且在这些事件的背后,也有着更多宇宙巧妙的安排,比方说接了一个比较紧急的且负责人愿意不断投入金钱以确保作者够积极的改建服饰店的案子,为作者带来了三万五千美元的利润,同时,与作者静心小屋相毗邻的邻居搬家要卖土地,价格是三万七千美元,作者明白了这笔钱为什么会在这里,他只是一名看管者。
还有一次作者去贷款,但是去了很多家银行都因为不符合贷款条件,贷不了款。最后是一家银行的分行经理对作者的申请案感兴趣,亲自把申请书交给贷款委员会并赌上了自己的信用,成功贷到了款。十年后,作者去一家录影带出租店,无意中听到那位老板在打电话贷款,但听起来银行好像不打算借钱给一间小录影带店,结账时发现那老板正是当年的分行经理。十年后角色互换了,而作者正好能帮他解决资金问题。
这些都是非常神奇的生命事件。
这本书非常有力量,记得年初看了这本书后,整个人的内在都发生了变化。因为一直以来我做事情的方式大部分都是依据个人内心的喜好,很多生命事件在我面前展现,但我会听从内心「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而去决定「做」或「不做」。但当我看了这本书以后,我会常常想到「臣服于生命之流」这几个字,比如一件事情在我的生命中出现了,即便内心会抗拒会不想去做会忐忑...很多时候我还是会去选择臣服于生命之流(当然我也承认我还不能完全去实践,做到真正的每件事都去臣服)。
这本书让我相信生命了,所以不论遇到什么事情,我的内在都有了一股「静定」的力量,那种力量让我在事情面前变得更为淡定,因为我相信生命的安排,我相信这些事情是生命之流展现在我眼前的,所以我会全然地敞开和接受。
看这本书以来的几个月里,生命也在冥冥之中为我安排了一些事情,减轻了我的一些烦恼,所以我也常常感恩生命、感谢生命和宇宙。我也因此有了一次不自禁双手合十,内心里满满是对生命对宇宙的感谢的经历。真的很神奇,当我生疏地想要做出双手合十的动作时,自己也震惊了。
作者亲自实践这个实验,也亲眼见证了放手之后发生的一切,如果最初他没有舍弃「自我」,那么他所体验到的事情就没有一件会发生,那么也不会有现在的这本书,并且仍然也只是一个隐居者。
「生命每天都在塑造我,让我成为处理明天的任务必须变成的那个人,而我要做的只是放手,不要抗拒这个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