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老人,尤其是老年痴呆老人的身体残存那么重要,那是否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对其给予保护?
答案是肯定的。从肌肉、神经、认知等诸多方面,都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对老人的身体残存功能提供行之有效的保护,并可以达到一定程度恢复的目的。
那这些方法、手段,是不是需要去更高级别的医院和找更资深的医生才可以开展和实施呢?
答案是否定的。除了有些特殊的疾病治疗与康复配合的需要外,在家庭内通过日常的护理(老年痴呆症护理、照护、照顾、照料)和简单器具的辅助,就能很大程度上对老人的身体残存机能起到延缓衰退、部分恢复的作用。
那在家庭中通过自行开展的方式,保护老人的身体残存机能,是否需要深入的学习相关的知识,甚至专门去买购买医疗书籍、学习专业的医学和康复的知识才可以呢?
答案是否定的,又是多角度考虑的。爱知通过自身的经验和积累,以及对家庭和机构中的实施过程和得失的观察,在这个问题上,给予建议如下:
第一,不要寄希望于成为“专家”
因而去过分的追求所谓的更“高明”的知识和方法。没有常年的专业训练,过度的接触泛医学和康复类的知识,非但不能起到期望的效果,且极容易导致理解偏差、操作伤害。
第二,不要寄希望于“奇迹和痊愈”
身体机能的衰退,从年龄角度审视,是不可逆的,我们能做的是延缓和改善。过高 的期待,对老人、家庭和自己,都是折磨。
第三,不要寄希望于“名医和偏方”
所有的正规医院的相关科室医生,都可以很完整和详细的告诉你,在家中如何帮助老人。这都是足够的,也是科学的。迷信和追求别人故事里的“名医和偏方”,给老人、家庭和自己,会带来不可预的伤害。
根据以上三个建议,为了避免照搬套用,爱知将通过案例的形式,让大家了解在家庭中照料老人之时如何评估、判断、检视、开展身体机能保护的基本逻辑,以及根据自家老人的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去实施和帮助老人。
2019年的时候,爱知介护接收入住了一位奶奶,这位奶奶两次中风,几乎不说话,常年卧床,插着鼻饲管。按照家属的介绍,老人已经将近一年的时间只能通过鼻饲的方式维持生命基本需要。
在入住当天晚上,我们在帮助老人进行口腔清洁的快要结束的时候,突然发现老人有缓慢但明显的吞咽动作。我们在调整了老人体位后,以向嘴里滴注的形式,给了很少量的水。老人艰难、缓慢的完成了一次吞咽的过程。这样的情况,对于爱知来说,老人确实存在吞咽的困难,但并不是功能消失。于是,根据这个情况,爱知和家属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沟通后,在家属知情和同意的情况下,开始了对老人残存的吞咽能力进行保护的计划。
在安全为先的基础上,保持坐姿前倾的基础上,我们从给水开始尝试,并且在水中增加了粘稠剂,以增加水体对口腔和食道壁的附着程度,和降低口腔对水进入食道的控制难度。虽然老人可以完成吞咽的过程,老人已经长久不自主进食,口腔和食道的肌肉、神经的退化已经比较严重,所以,吞咽几口,就会表现出有吞咽疲劳的表现,这个时候我们会果断的终止给水,避免因为吞咽疲劳引起控制不良继而呛咳。待老人完全舒缓后,再给水。我们的记录中,在第一个月,每天这样的给水都在十次以上。
老人意识尚好,所以我们尽量引导他说话,虽然发音吐字已经很不清楚。但我们仍然持续的鼓励她尽可能的发音。在这个过程中,老人的口腔肌肉不仅可以避免快速的萎缩,而且神经对口腔肌肉的控制能力以及肌肉运动的灵活程度也会显著增强。反映到老人身体的具体表现,就是在第一个月将要结束的时候,每次给水可以老人已经可以标准的、控制良好的、连续的完成10-15次左右的吞咽过程。
从第二个月开始,我们开始将流质食物,采用一部分鼻饲,一部分滴注到嘴里的方式给到老人。并且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逐渐加大喂食的比重。在第二个月结束的时候,已经有三分之一的食物是通过滴注到嘴里的方式完成的。而水的摄入,大部分情况下已经不依赖鼻饲。与此同时,老人最显著的变化是吮吸能力明显增强,在第二个月结束的时候,老人可以通过吸管自己喝水,并且可以通过用勺子而不是滴注到嘴里的方式开始进食。
从第三个月开始,我开始减少老人鼻饲流食的比例,开始制作一些半流质的食物让老人食用。老人虽然牙齿已经没有了,但咀嚼的意愿显然是比较高。至此,老人从摄入到咀嚼、吞咽的全过程,已经基本可以有限度的自主完成了。
可能是老人觉得通过鼻饲到自己咀嚼的这个过程变化,带给了她希望。所以从第三个月开始,老人在吞咽和咀嚼能力明显提升的同时,情绪一改之前的沉郁,明显的原因与工作人员和其他老人进行互动。气色红润了、笑容增多了、已经可以几个字几个字的相对发音正确的交流了。
基础打好了,从第五个月开始,逐渐迎来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一次做口腔操的时候,老人突然指着桌子上的香蕉说:“给我”。我们递给老人后惊喜的发现,她一个手拿着香蕉,用嘴撕开了香蕉皮,并且一口一口吃了下去......
从鼻饲,到完全依靠自己的吞咽能力自主进食,老人用了将近七个月的时间。这七个月中,其实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手段,也没有什么名医的指点,就是用最基础的常识和生活化的手段,根据功能变化循序渐进的一点点的尝试和不停的鼓励。并不意外,但也满心欢喜的迎来了老人的变化。这个过程中,功能性的改善,又带来了老人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的整体改观。这并不是什么奇迹,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奔着用进废退的基础认识,不放弃的一点点尝试,人体的自修复能力会很自然的给予回应。
未完待续,在接下来的篇章,我们将继续通过案例,从心理及认知的视角,透视老年痴呆症(脑萎缩、认知症、失智症、脑退化症、老年抑郁症、老年精神病、认知障碍、帕金森、阿尔茨海默型、额颞叶型、路易体氏型、亨廷顿氏型、帕金森型、血管型、混合型、阿尔兹海默型等)老人身体残存机能保护的基础逻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