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的诗作经历三个过程:尊奉江西——学习晚唐——辞谢诸人而师法自
然,在变革和创新中超越前人,自成一家。评论家喜欢用“活泼刺地”、“生擒活剥”、“活泼泼”来评价诚斋体。这份“活”的源头,来自于他对自然、对生活细腻长久的观察,遵从本心的坚持。他的诗作可以想象奇特,立意新奇,也可以调侃谐虐,幽默风趣。悠闲之心,有锤炼之功,却无斧凿之痕。这首《稚子弄冰》便是如此。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小孩子把冰块从铜盆里脱取出来,中间凿洞用彩色的丝线穿吊起来当作“银钲”(一种圆形打击乐器),他不甘心在自家院子里敲玩,就提着那“银钲”走到树林里,敲击“银钲”发出的声音在清晨的雾气中传出老远,就在他洋洋得意的时候,“银钲”突然如清脆的玻璃那般碎了一地。
前两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抓住动作描写,突出稚子的聪明顽皮。唯有孩子才会想到用“冰”当银锣,用彩丝作线。冰,晶莹剔透。丝线,色彩斑斓。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美感。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穿”字用得很妙,有孩童在林间奔跑的意思,也有声音远播之意。这里形象再现了稚子提着“银锣”兴高采烈的玩耍的情态,可以说是整首诗的高潮所在。
最后一句“忽作玻璃碎地声”,突然发生了意外,“银锣”如玻璃般碎了。这里的“玻璃”之古时的美玉,那冰碎之声就像是美玉落地的声音。声音很美,孩童的心情一定糟糕透了吧。或许他本就知道彩丝无法承担起冰块的重量,结果一定会碎掉,也就不在乎这一场“意外”,继续寻找其他可乐之物了吧。
从整体上这首诗给人以足够的美感:看稚子童心,夜里就开始为“脱冰晓”做准备,天之寒与童之乐形成对比凸显童心童趣的美好。“金”盆“银”冰“彩”丝线,斑斓之色足以悦目。“玉磬传林响”和“玻璃碎地声”动听的声音穿纸而出,悦耳动听。
再者,这首诗极易唤起我们儿时的记忆。小时候我们也会如文中稚子那般可爱,有趣,想着法子玩,就连一块冰也会玩得不亦乐乎。“脱”“穿”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孩子玩意无穷的特点,越玩越有劲儿当然不满足于自家院子的狭小空间,要让“银钲”的声音传播的更远,很准确地写出了孩童特有的纯真、可爱的心理。突然诗句在“银钲”碎地中结束,我们仿佛听到了冰片碎落一地的声音,也一定可以想到“银钲”碎后稚子的种种表现,戛然而止的留白,让读者尽自想去,心里宛若开了一朵小花,实为一趣。
记录这件事的是谁呢?杨万里也。从头到尾他都是观看者和记录者,带着好奇的双眼,颇有兴致地注视了整件事情的发生,虽不曾露面却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他未泯的童真、童趣和对稚子的爱,用成人的眼光再现稚子的情趣,也体现了他心底那最为温柔的情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