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儿合格并理智的父母,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子女,最起码人品是值得被信任的。
这是我读完《秋》最真实的感受,一连三本书读下来,感觉就跟过山车似的,喜怒悲痛占全了!
让我更加理了封建礼教是如何‘‘吃人’’的,而且对于书中父亲们的所作所为,让我胆寒的同时也气炸了肺!!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周伯涛(惠的父亲)我不知道是不是作者为了凸显当时社会与环境的种种问题,才塑造了这么个人物?还是真的有原型?
总之这位是奇葩中的奇葩,不能以正常父母的心态来看待他,他的权威高于一切;用规矩当作武器逐渐吞噬了儿女,满口礼仪却毫无决断,遇到大事没有担当。
行事更是可笑,对亲家总是巴结讨好,对女婿和儿媳倒是比自己亲生的儿女要好上数倍;宁愿让女儿的尸首烂在庙里,也不愿意去管,还张口闭口都是惠没有福气;对着郑国光又是另一副面孔,真是太令人恶心!
周伯涛太顽固了,他这种顽固也可以说是不成熟的任性,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我是父亲,我的孩子就应该听我的。
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是当成了附属品;造成的结果就是儿女先后离世,他依旧不懂得反思自己,注定要与旧社会一同消亡了!
我觉得父母和孩子的想法,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所以这时就需要双方做出让步,首先彼此尊重是不能少的,就像琴母和周氏在她们所处的环境里是比较开明的。
无论是琴还是大房子女,从人品到前途都是最好的,她们不理解但出于想孩子们好,始终保持着支持的态度。
承认自己的不足,对孩子也有信任,让他们走上了一条光明的路。
在她们身上才看到了一点属于正常的母爱,其他的都很扭曲,如同沈氏一样。女人可以长得其貌不扬,但如果本身愚蠢无知,那么势必会过得不好。
一开始我觉得她不可理喻,明明是夫妻之间的问题,非要把孩子牵扯进来,是能解决问题啊,还是能缓解啊?
后来又感觉她挺可怜的,毕竟丈夫不争气,自己又没有儿子,难免没有安全感。别说封建时代了,就是现在也没有各方面绝对的男女平等。
她感到心里空虚苦闷,自然要有一个发泄口,身为她唯一的女儿淑贞;似乎就成了她最好的发泄对象,对孩子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只有当淑贞彻底地离她而去,她才从那个充满怨恨的怨妇当中回归到一个母亲的身份。
人总是失去之后才知道后悔,但已经无法挽回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很难受,要是她多关心一下淑贞该多好!
可我也明白只有在这样的时刻,她才清楚地认识到那是她最亲的孩子。不要认为孩子就可以让自己随便发泄不满,她是你孩子的同时也是一个人,沈氏也算是自己酿的苦果自己尝了!
一路读下来,憋屈和气愤的时候比较多,所以看大结局真的狠狠地出了口气,觉民说得那些话太解气了!我一个激动差点连手机都飞出去。
把老四老五等人的丑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卖掉公馆也意味着这个禁锢人的大牢笼要散去了,结束便是新生啊!
觉新也终于在最后硬气了一回,我还以为他要一软到底了呢,人逼入绝境的爆发不容小觑。
我相信他会站起来的,就像他说的那一句:“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