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解离 (dissociation) 和人格解体 (depersonalization) 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概念。它们应该被视作集合与子集的关系。
什么是解离(dissociation)?
解离通常被用来描述相互关联事物之间的分离或连接缺失,是一种常见于寻求心理治疗的人身上出现的心理过程 (psychological process)。
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主动的“解离”,来摆脱一些负面的情绪,从这些情绪的困扰中“解离”出来。
01
比如,墙上摄像头法——就是想象通过摄像头,看到你的痛苦生活,看到你跟你的痛苦生活纠结在一起。孩子写作业写不出来的时候,你气得要命,你很痛苦。别着急,想象自己是那个墙上的摄像头,通过那个摄像头再看你辅导孩子的这个过程,你会觉得这个妈妈好暴躁,这个妈妈不至于吧!不就是孩子写作业写不出来吗?如果看电影的话,这是喜剧桥段。但是你一旦跟它融合在一起出不来,那个痛苦就会控制你。
所以用墙上摄像头的方法、墙上苍蝇的方法、眯上眼睛远远看的方法去学会解离。“眯上眼睛远远看”就是看着一辆列车慢慢地开过去,列车上全是你的烦恼和想法。这些方法都是完成解离的过程。
02
还有一个方法我特别喜欢,就是把你的痛苦感受描述出来。
有一天海斯教授带了一个学员到台上问他说“你有什么痛苦”,那个人讲了半天。他讲完以后教授也不评判,也不说他有什么对和不对。
教授说:“来,想想看你那个痛苦有多大,形状、颜色和质感分别是什么?”
对方回答说,那个痛苦是方块,黑色,还冒着气,是黑乎乎的害怕的样子。教授又问他,那个痛苦的温度是怎样的,烫不烫、有多重、能不能拿起来?
教授让他先用大小、颜色、重量,去描述那个感受。等他描述完以后,教授让他把那个感受放下来,愿意放哪里就放哪里。然后试着把它推开一点,太远了就再拿过来一点。教授让他不断地盯着自己的那个烦恼和痛苦。
比如有人这次职称没评上,心里恨得要命,那个恨有多恨?把它拿出来。圆的、尖的,还是带角的?想象出来以后,放在那里。过了一会教授问,现在它有什么变化?那个人说颜色好像变浅了,也不冒热气了,变轻了一点,可以拿着放在手里边了。
这就是我们在疗愈自己的过程。当我们不再和那个痛苦融合在一起,把它拿出来,把它形象化,能够看到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它慢慢地就变成影响不了你的一块黑黑的铁东西。后来变白了,它不再是压得你喘不过气来的一团黑雾了。
最后教授说,揣身上带走就好了。这就是我们说的“解离”的方法。
你可以描述你的感觉,你可以用大小、颜色和重量,把它描述出来。你只需要描述出来,不需要说“我让它变小,它必须变小”。不需要那么使劲,描述出来就好了。描述出来以后,它就慢慢变小、慢慢变淡。即使它没变小,反而变大了,变大了就变大了,变大了你也盯着它看。你要始终记得它是一个外在的东西。
你的愤怒、痛苦、压力、伤心和绝望,都是外在的东西。你只需要盯着它看,它慢慢就下去了。你不需要评判、批评和压抑,更不用把它藏起来。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解离。
03
接下来,还有一个概念叫作“真的自我”。
什么叫作“真的自我”?你要知道你的认定给你的人生带来了扭曲。比如你认定自己是一个有广场恐惧症的人,那么你到了所有人多的、空旷的地方,你都会觉得紧张、压力大。
那么你能不能问自己一下:“虽然医生给我下了结论说我有广场恐惧症。但我问问自己,如果没有广场恐惧症,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就是“真的自我”。
“如果没有离过婚,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的人会把离婚当作一个巨大的压力,觉得我是一个离婚的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正因为你给自己下这样的定义,所以你才会觉得压力很大。但是实际上你的那个真我和你离不离婚之间,是没有关系的。
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没有离过婚,我会怎么生活?假如没有癌症,我会怎么生活?假如没有抑郁症,我会怎么生活?”
这就是你剥离开那些对自己的认定, 去寻找那个真正的自我。也就是说,如果我不是我所思,那么我是谁。
这个其实就是禅宗里边经常用的“当头棒喝”的方法:“谁人对面!”这对面的人是谁!你需要经常找到那个真正的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