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近日,一个12岁的男孩因揣户口本离家出走的事情上了新闻热搜。
上海虹桥火车站内,出走男孩懵懂地拖着行李四处问路。民警发现男孩后,第一时间联系了孩子母亲,母亲却一再表示“不管这事,孩子丢了拉倒”。无奈,民警只能一边劝说母亲,一边搭讪稳定孩子。
母亲同意过来后,到了警务室还在和孩子赌气,反复念叨:孩子不懂事,不该因为早上的一杯牛奶和自己争执、赌气离家。
最终在民警的耐心劝说下,孩子愿意跟着母亲回家。看着妈妈紧紧抱着儿子离开警务室的画面,我心中的大石头也跟着落下了。
天底下,哪有妈妈不在意自己的孩子呢?或许她只是想给孩子吃点“苦头”、挫挫孩子的锐气。或许是因为太生气了,想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长记性。
但这样做,真的能达到目的吗?孩子人小,出门在外迷路了怎么办,遇上坏人被拐跑了怎么办?无论再怎么生气,孩子的生命安全要放在第一位呀。
作为父母,可以适当让孩子吸取教训,但不是头脑一热或怒气之下“挖个坑”顺便把孩子推出去。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在《家为何会伤人》里就解释过: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额外和附加,否则就会演变成伤害。
孩子打出生开始,周围就不乏挫折,我们的甩手“挖坑”,不仅用处不大,还会给孩子增加巨大的心理负担。
- 2 -
现在社会,我们父母着实不易,不仅要担负起沉重的经济压力,还要操心孩子的教育。操心的同时,看着别人家孩子,自己也充满了焦虑。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他们能够独立、优秀,我们拼尽了心血。
然而,我们的焦虑很容易演变成巨大的压力,让孩子喘不过气。我们的不断加码,人为制造“挫折”,会让孩子身心俱疲。
1.超负荷的知识灌输,影响孩子身体健康
曾看过一个报道,一位生活在上海的母亲,想要孩子进入优质幼儿园,在入园前给2岁多孩子一口气报了5个培训班。
孩子从一个班到另一个班,需要适应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环境和不一样的课程进度。孩子的身体整天处于紧张状态,开始大片大片掉头发,出现了斑秃现象。
父母一带孩子检查,医生竟说孩子紧张、压力过大给累的。
一句“不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名声噪起。倘若父母不顾孩子身体成长规律、揠苗助长,势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2.加码的任务,直接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都说:早点睡觉养脑子。其实就是保证良好的睡眠,让大脑得到休息便能让孩子聪明。
小学三年级的小表妹就没那么幸运了。舅妈给表妹规定:
1.每天做完作业后,完成5篇作文读后感、1篇作文。
2.完不成,别睡觉。
坚持一段时间下来,表妹上课哈欠连天、时常走神并出现厌食。班主任家访,舅妈说自己这样做,就是要治一治孩子作业拖拉,学习坐不住的臭毛病。班主任摇头,劝说晚上还是要孩子早点睡,不然注意力不集中,影响第二天学习。
舅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加码的任务直接导致表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又怎么会好呢?
3.不合理的挫折体验,造成孩子情绪低落、甚至离家出走
今年暑假,隔壁小区有位爸爸要求自己7岁的儿子(小熙)每天出门捡50个矿泉水瓶,不够数不准回家。
小熙拗不过爸爸,出去一上午捡了18个空瓶子回家。
爸爸撇了一眼,嘲讽的说:“这么久就这么点?下午没捡够别回来了。”
小熙心理更憋屈了:在楼下捡瓶子被同学嘲笑,楼上爸爸不安慰还说出绝情的话。都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亲生的。一时没想明白,小熙往家里放了张纸条:爸别找我,想静静。
看到纸条,爸爸脑子一下蒙了。自己本想锻炼儿子,却把儿子吓跑了。幸好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顺利找到了小熙。
心理学研究所曾指出:不断挫折教育、失败教育会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会使孩子产生抑郁和愤怒等消极的情绪,甚至造成自卑、攻击、厌世等不良后果。
小熙正是因为爸爸给的这种不合理的挫折体验,才会情绪低落、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 3 -
从心理学上讲,当一个人做某个事情或者活动时受到的障碍或干扰、亦或因某个事情感受到不好的情绪体验都可以叫做遭遇挫折。
对于孩子来说,身体健康和心理营养充足,至关重要。只有两者互相促进,达到良性循环,孩子才能独立、坚强,健康成长。
在此过程中,我们无需刻意施压,只需做他的引路人和守护者,用爱和鼓励为他创造坚实的铠甲。
1、做孩子坚强的后盾,他会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说过:不管在什么情形下,孩子都本能地想要得到父母认同。
我上学的时候,读到一个故事。一张病床上,一个小男孩拼面目狰狞、痛苦地捶打自己不能动弹的下肢,几度拔掉手上的针头打算放弃生命。
躲在门外啜泣的母亲,迅速擦干眼泪,假装镇定走进病房。她张开双手抱住心灰意冷的孩子,满眼慈爱注视着孩子的眼睛说:你是我见过最坚强的孩子!从明天开始,我们坚持下床训练。不要放弃,我们一定会挺过去!可以吗?孩子。
孩子似乎深受触动,扑在母亲怀里放声大哭。从那天起,每天都会看见母亲搀扶着孩子锻炼的情景。
而这个男孩就是小时候因病残疾的巴雷尼。最终,母亲的认可和鼓励,帮助他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可见,受到认可和拥有鼓励的孩子,就像是春蚕吐丝结成茧,内心自动生出一层保护壳,看似轻柔实则坚韧。
2.积极守护孩子的梦想,让他内心笃定而坚强
曾看过阿姆斯特朗分享的一个故事,大意是:
下很大的雨。妈妈给他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就去厨房做饭了。
自己趴在窗户边,看着雨稀里哗啦从屋檐上滑落。灵机一动,自己跑到到屋外的草坪又蹦又跳,并朝着厨房大喊:妈妈,我跳的好高呀,我要跳到月球上去了。
母亲跑到门边,看见满身是泥,开心蹦跳的儿子,没有指责和批评自己胡思乱想。相反,母亲很机智、礼貌的回答:别忘了从月球上跳回来吃饭哦。
从此要跳上月球的理想就种在了阿姆斯特朗的心里。而阿姆斯特朗后来真的成为了美国的宇航员,也真的成为了登上月球的第一人。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实现愿望的过程。孩子愿望的实现是幸运,愿望达不成对孩子来说本就是挫折教育。
当孩子突发奇想告诉你件你认为很困难的事情时,不要落井下石地嘲笑他。坚定地站在他背后,给他鼓励,他会充满力量,一步又一步朝着梦想前进。
3. 及时回应孩子的诉求,做孩子的小太阳
马伊俐曾在微博反思自己没有对孩子的情感诉求进行充分回应,她说:
“我在愚蠢的独立育儿理念影响下,坚持在她睡着后,哪怕自己睡着了也会半夜醒来把她抱回小床,摸着小手隔栏而卧,只有在她生病时才彻夜让她睡在大床,以便随时掌握她的体温。
现在回想究竟在怕什么?怕她跟我们睡一张床就太依赖?怕这种依赖会破坏了孩子长大后的独立?
那时候的育儿理念多是从小训练独立啊延迟满足啊挫折教育啊,现在看全是胡扯!分明越是满足依赖感越是从婴儿时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才会有安全感才真正独立!
如果孩子做出一些想让你回应他的事,你没有积极进行回应的话,他就会慢慢变得不再期待回应。
慢慢的他会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如何做什么都得不到父母的回应,他就会彻底失去表现的欲望。
所以及时的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让他有一种安全感,知道任何时候都有父母的支持和关注。
- 4 -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
育儿的路上,愿父母都能够掌握科学的方法,不要盲目将孩子“推出去”。成长的路上,愿孩子都能突破樊笼、把梦想和成功收获回来。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