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983455/c8951e0346760451.jpg)
(照片坐标灞河,清风姐姐家庞先生作品)
“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与唤醒。”大清早想起这一句话,自然不是无端的。我想起了班里的一个孩子——童。
有一天,童没到校,班主任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说是母亲电话请假的,询问原因家长也没说。
第二天他来学校了。批改回家作业时,我发现向来拖拉的他,这两天的作业竟然一天不落,还写得蛮漂亮。我忍不住要夸赞他几句,故问——
“童,你昨天怎么没来学校?是不是病了?”
“不是。昨天我爸爸妈妈吵架了,妈妈撕了爸爸的衣服,把他关到了门外,爸爸光着膀子去上班了,就没人送我上学了……”
他坐在讲台边竟然朗声讲起故事来了,还充满了细节与画面感,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赶紧制止:“你这傻孩子啊,这些怎么能告诉大家呢?我问你是以为你生病了,我是想告诉你,你昨天的回家作业做得非常认真,字也写得很漂亮。”
我的话,没能阻止教室里悉悉索索的嬉笑声,有人在吃吃的笑,有人在重复“光着膀子”,不用抬头看,就知道他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是多么欢乐。而童,在自己的故事里也特别欢乐。
童,是个莫名欢乐的孩子。父母分分合合很随意,关系有点乱。他和爸爸单独生活的时候多,家里不开火,晚餐基本靠混江湖的父亲带到各种餐馆解决,早晨上学晚的时候多,完全看他爸爸什么时候自然醒,也是饥一顿饱一顿——老爸醒得早,他就有早点吃;醒得晚,他就直接被送进学校。
他是个治愈能力超强的孩子,任何时候都很欢乐。他总是拖拉,哪怕你批评他,一旦补作业,他总是高调地表扬自己:“我真是太帅了,作业都做好了!”“哈哈,我是天下第一帅,是班里的No'1。”有一阶段,他作业本上的名字也是“天下第一帅”之类的。
“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与唤醒。”我蓦地想起了这句话,也忽然理解了这样一个生命。
不安定的生活、没有人陪伴的寂寞童年,别的孩子基本无法想象与接受的生活,他却能照单全收。童,与生俱来的力量就是接受他的现状,稀释负面情绪,自娱自乐,增长自己的快乐指数吧?
一到周末,他更处于自我放飞状态,到处疯玩,或者整天沉迷游戏,哪里会有什么作业时间?他有着强大的内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做自己,快乐无比,无拘无束,不管课上课下,想讲就讲,想笑就笑,任你批评或苦笑,他自潇洒自在。
他“有待于教育来发掘与唤醒。”谁来教育?谁来发掘与唤醒?是学校、老师吗?显然不是。在社会的浸染,父母的耳濡目染中,学校教育早已经节节败退,回天无力。
周国平在记录女儿啾啾的成长过程中写道——
任何一个孩子都绝不会因为被爱得太多而变坏。相反,得到的爱越多,就一定会变得越好。简而言之,好孩子是爱出来的,当然,这“爱”又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正确的方法之类。但是,不管怎么界定,基本的内涵不容怀疑,就是一种倾注全部感情的关心、爱护、鼓励、欣赏、理解和尊重。只要是这样,就怎么爱也不过分,怎么爱也不会把孩子宠坏。
童是一个缺爱的孩子,他自由散漫,缺少规则的指导,缺少心灵的疏导,缺少适宜的陪伴,缺少情感的呵护……他何曾获得过“倾注全部感情的关心、爱护、鼓励、欣赏、理解和尊重”?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可是,约定俗成的惯性思维,一成不变的生活习惯,也缺少自我的认识与想要改变的意识,加之他老爸成为这样一个老爸的背后的诸多原因,期望父母的改变几乎比登天还难吧?
周国平说,“乖”应该是善良、智慧、节制这三种积极品质的综合表现。倘若抽去这些品质,只要求孩子盲目地听话,训练出来的就不是通情达理的乖孩子,而是逆来顺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阳奉阴违的坏孩子了。
童,不是个乖孩子,更不是个呆孩子,显然也不是个坏孩子,他是个需要懂得“节制”的孩子。理解他,接受他,于无声处巧妙引领他。如果使劲浑身解数,仍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就沉默吧。也许不作为,也比以爱的名义过度干预来得好。
我的教育理念,也向来不是要求孩子做个“乖孩子”,而是希望他们做个“好孩子”。好孩子不是为他人而改变,而是为发自内心的自我需要而改变,渐而成为一个不断朝向美好的人。
希望童的生命里多一些光,他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力量、有骨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