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我也和大多数读者一样,认为哲学是深邃难懂的,是遥不可及的学科,可是,通过叔本华的这本书我才发现哲学并不是远在天涯,相反,它近在咫尺。
哲学是我们在大学才会开设的课程,可是哲学课理应在小学就应该让同学们有所涉及,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自打我们生命诞生之日起终将伴随我们一生。
而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一般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所有你在生活中知道的或者知道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理,在哲学家的笔下你都会找到答案,仿佛有找到知己般的欢呼雀跃,作者的言语直击你的心灵,与你达成了一种文字间的默契,哲学作为价值观和价值向导最终会影响你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正如译者所言本书本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用尽量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虽然作者尽量放弃了居高俯临的审视态度,但关于错综复杂并因此众说纷纭的世俗人情的话题,经过这位思想大师一贯深刻而因此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话题也几已穷矣。
下面我把六个章节的内容简单的描述一下。
第一章基本的划分
亚里士多德把人生能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个方面:外在之物,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作者只保留他的三分法,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它们是:
(1)人的自身,即在意义上属于最广泛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因此,“人的自身”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或所有意义上的占有物。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众所周知的就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通过这章的阅读我知道了,对我们的生活幸福而言,我们的自身个性才是最首要和最重要的,因为我们的个性持久不变,在任何情况下都在发挥作用,再者,它并不像第二和第三项好处那样听天由命,我们的自身个性是无法被剥夺的,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
第二章人的自身
一个人的自身比起这个人所拥有的财产或者他人给予别人的表象都更能带给他幸福感——这一点我们已经大致上认识了到了,一个人本身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他自身所具备的东西才是最关键的,因为一个人的个性无论何时何地都伴随着他,他所体验的一切都染上他的个性色彩。无论何种事情,他首要感受到的只有他自己。物质享受是这样,精神上的乐趣更是如此。
第三章人所拥有的财产
我们感到不满足的根源,就在于我们不断尝试推高我们的期望,但同时,其他妨碍我们达成期望的条件因素却保持不变。
我们应把现有的财富视为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一纸任由我们寻欢作乐的许可证,也不是某种不花天酒地就对不起自己似的义务
第四章人所展现的表象
我们所展现的表象,亦即我们的存在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由于我们人性中的某一特殊弱点的原因,通常都被过分看重,虽然稍作简单的思考就知道,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而言,对我们的幸福并非至关重要。
因此,从我们的角度出发,应该抑制这一人的弱点,通过细致考虑和正确评估其带来的好处,尽量减低我们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无论我们收到意见的奉承还是伤害都应如此,因为这两者其实悬挂在一根线上。否则,人们只能成为别人的看法和意见的奴隶。
第五章建议和格言
属于这一话题的观点的意见确是五花八门,为是它们有一定的顺序,作者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泛论,第二部分涉及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第三部分是我们对待他人应采取的态度,随后一部分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命运和世事的发展。
第六章人生的各个阶段
我们整个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实的此刻。不同时期的现实此刻相互之间的差别,只在于开始的时候,我们前面是漫长的未来,临近结束时,我们却看到了身后走过的漫长的过去,虽然我们的性格保持不变,但我们的心境和气质却经历了某些显著的变化,不同时期的“现时此刻”由此染上了某种不一样的色彩。
总结
叔本华一直被人笼罩地贴上“悲观主义哲学家”的标签,他一生并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在去世前几年,他才获得应有的荣誉。在这之前,几乎所有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都心照不宣地一致对他的哲学绝口不提,当然了,所有时代的智者们说出的永远是同样的话,而愚人呢,亦即所有时代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永远同样的事情,亦即恰恰相反的事情。因此,伏尔泰说过:“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的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这里有人生的智慧,蕴藏着作者叔本华一生的智慧结晶,或许你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会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那是遇到知己的美妙琴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