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历史,读到了一个很奇怪的故事《湛卢入楚》。看完故事,脑子里充满谜团,于是开始了查阅资料之旅。
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有一个女儿名叫滕玉。因为准备征伐楚国,吴王就同夫人及女儿坐在一起吃蒸鱼。吴王尝了鱼的一半,给他的女儿。女儿发怒说:“王在吃鱼时,污辱了我,我不能再活下去。”于是,滕玉自杀身亡。
这段故事的原文是:“吴王有女滕玉,因谋伐楚,与夫人及女会食蒸鱼,王前尝半而与女,女怒曰:“王食我残鱼辱我,不忍久生。乃自杀。”(《吴越春秋》汉·赵晔)
请注意“因谋伐楚”几个关键字。故事接着往下讲:
吴王阖闾非常伤心, 于是在城门外挖好了墓穴,把金银珠宝都当作陪葬品,还在城里举行动物表演,让漂亮的白鹤起舞,吸引老百姓围观。等老百姓聚齐了,一起送进墓穴活埋。
看到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时,我觉得十分奇怪:滕玉为什么暴怒并自杀?只因一条被父亲吃了一半的鱼?
继续往下读:
楚昭王一觉醒来,竟然发现床头放着一把剑。仔细一看,这把剑制作十分精良,非常像宝剑。于是楚昭王叫来相剑大师风湖子,看看这剑到底是什么来历。
风湖子判断眼前这把宝剑就是湛卢剑。楚昭王很奇怪,问他是怎么认出来的。风湖子说,这样的宝剑世间少有,只越国有三把,分别是鱼肠剑、磐郢剑、湛卢剑。
风湖子进一步推理,鱼肠剑,当年被用于专诸刺杀吴王僚。磐郢剑,则被吴王阖闾作为陪葬放进滕玉的墓里。眼前这把,极有可能是湛卢剑……
看到这里时,我依然很奇怪,一把剑自己到了楚王的床上?它跟前面滕玉之死又有什么关联呢?
于是到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历史研究者是这么分析和脑补的:
最近吴王阖闾总是心事重重,滕玉公主想替父亲排忧解难。席间,父女详谈,滕玉弄清了父王闷闷不乐的原因。
原来吴王答应了伍子胥要伐楚。这是当年伍子胥、专诸为他干掉吴王僚时的约定,如今到了履行诺言的时候,吴王却迟迟不肯动手。伍子胥推荐了孙武,以练兵为名,当众杀掉了两个妃嫔,潜台词暗含——请大王履行诺言吧!
那么如何干掉楚王呢?吴王又想到了刺客。吴王是擅长用刺客的,先秦两大刺客——专诸、要离,都因受命于阖闾而名留史册,专诸杀死了阖闾的叔叔僚,要离杀死了阖闾的侄子庆忌。
找一个不足以引起楚王警惕的刺客,女儿滕玉不就是最佳人选吗?若是以两国联姻之名,让滕玉接近楚王,这也许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了。
按薛烛的说法,欧冶子所铸五把名剑,大剑三把,小剑二把。两小剑适合刺杀所用,鱼肠剑已随专诸而去,磐郢剑还在啊!
“女儿,你愿意带磐郢剑,杀掉楚王,为父亲解忧吗?”吴王问滕玉。
滕玉听到父亲的计划,顿时勃然大怒:“父王,我还是你疼爱的女儿吗?在你的眼里,我和被孙武杀死的嫔妃、被武士乱刀砍死的专诸一样,都只是你手中的工具吗?既然去刺杀也难逃一死,我宁愿现在就死,免受侮辱!”于是滕玉就自杀了……
那么湛卢剑为什么会从吴王那里不翼而飞呢?这是我的第二个问题。
研究者没有给一个脑补答案。
我还是喜欢故事所说:“湛卢之剑,恶阖闾之无道也,乃去而出,水行如楚。”
就连湛卢剑,也厌恶阖闾的无道,于是它离开吴王,沿着水路上行到楚国……
有灵魂、有血性,这把神奇之剑、正义之剑,引人遐思,令人向往!
写故事,在字里行间设几个“因谋伐楚”这样的密码,给作者留出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这是学史之额外收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