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自己还好吗?想起自己的时候,你是带着厌恶和憎恨,还是带着爱与同情和期待呢?你心中的大象(感性自我),听不懂你说的道理,但它能听懂爱。它很清楚知道你爱不爱它,只有爱才会让它心甘情愿,为你上路。"
听着《得到》专栏里陈海贤老师用一口熟悉的加杂吴侬软语的非标普通话说出这几句的时候,我的心里像是被一种东西击中,有种说不清楚想哭的感觉。
这是我在《得到》专栏购买的又一门有关心理学的大师课。购买它的理由简单粗暴《自我发展心理学》是现阶段的我急需学习的内容。
今天这一课主要内容,讲述了推动行为改变的第四个原则---情感触发原理。有别于前三个行为改变的工具: 重要假设的检验、小步子原理、环境场原理可以凭借理性正确使用,情感触发的原则更重要也更难掌握,需要有很好的共情能力。
人们经常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来解释行为改变的发生,其中的顺序很有讲究,人只有一先触动了情绪才能听得进去道理。
陈海贤老师在课程中举了他自己跟随导师学习心理学时被老师批评后感受转变,触动心态改变,从而提升学业的例子。还有一个欧阳的故事更常见,小的时候学钢琴被妈妈拿来与别人攀比,长大了形成竞争焦虑从而影响生活。
其实,被老师家长、上级领导批评或进行横向比较,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很常遇的现象,但我们却经常会因此陷入自责、愧疚、不满、恐惧的情绪当中不能自拔。甚至有的人在没有他人批评的状态下,每天都会对自己进行过度的自省,长期处于和自己的战争之中自我否定,士气低落。
自省式的自我提升本是一件好事,能够通过反思不断成长,但从小在批评声中长大的我们,很容易形成惯性思维,会把自身的缺点一再放大而不自知。
我们一边急切的想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升自己,一边不断引发怕达不到自我预期的深度焦虑而否定自己。
其实追求改变是把双刃剑,背后隐藏的心理状态是对现在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既可以转化成发展的动力;也可能让你焦虑、迷茫、自卑、手足无措,甚至陷入重复无效的改变之中。
陈海贤老师告诉我们: " 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而是在这种高要求的背后,你对自己究竟是厌恶,还是爱和期待。只有后一种感情,才是触动大象改变的力量。"
就自己而言,我也曾在焦虑的推动下总想不停的学习各种知识对付焦虑的现状。经常购买了一大堆的书本和线上线下课程,但仍没有踏踏实实的理清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最终,没学完的课程浪费了钱财,学完而又无用的课程浪费了时间,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又进一步加深了焦虑,强化了自我否定。
原来我一直以为只有我有这样的困惑,但学习专栏后,在留言区看到学友们长长的留言,讲述自身成长改变中存在的各式各样自我折磨的烦恼,我顿时有一种久违的找到了同类的感动:"原来迷失的并不只是我……"
另外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参与竞争,现在想来其原因,可能也是出于对自己的否定和对失败的不接纳,而现在我读初中的儿子也有相同的行为和心理模式显现。
有人说,当你以父母的身份对待孩子时,多想想自己作为孩子时期待的是什么?
转换思维,我要在提醒儿子勇敢去尝试改变的同时,告诉他我们对他的爱和支持,怀着一颗鼓励、期待的心,而不是厌恶和恐惧失败。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真切的体会,才会做出真正的改变。
一切的行为改变要从理解他人,接纳自己开始,情感是真正的驱动力。我们都并非完美,但我愿意改变,我想和自己握手言和。
"学而时习之,才能不亦悦乎。"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好的课程对我而言就是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意义,能及时点醒自己,这真是自我学习最佳的奖励。
和自己握手言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