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为天地立心】

【为天地立心】

作者: 礼仪文化传播者李黎 | 来源:发表于2018-06-30 21:26 被阅读0次

    《汉书·董仲舒传》曰:“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与古今总连在一起,这种把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混合起来的现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

    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天与人不是仅仅对待的,一方面天与人有分别,有对待,另一方面,从更高的观点来看,天与人构成了统一的整体,二者息息相关,且二者间没有间隔,这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看作神话时代生命一体化思维的哲学升华,但更具有排除主体—客体对立的意义。

    从道的角度看,天道是人道的根源,人伦人道出于天与天道,人性来自天命的赋予,这个意义上的天人贯通一致的关系称作“天人相通”。天人相通是广义的天人合一的一表达方式。

    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张载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天道与人道的同一性、天道与人性的同一性,这是张载天人合一的思想。

    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物质基础是人与天地万物均是由气组成,“凡可状,皆有也,凡也,皆象也。”气聚而为万物,气散而为太虚,太虚和万物都是以气的形式存在。所以无论气的离散聚合都是表明其属性的,在这个前提下,天人之间的精神感通才能成立。构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对于“天人合一”张载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个是心性上的“心统性情”,另一个是有关于道德上的“建顺之德”。

    同秉持儒家的传统,认为人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当时的人类社会离不开天,如果要建立秩序或者有所需求,必须为上天立心,用张载的话来说就是“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张载所要克服的就是避免将私见凌驾于集体之上,主张将众人所认同的道理上升到公共的意识中去。

    张载认为,充盈于天地之间的都是气,而天地则如同自己的父母。“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天为父、地为母,气的凝聚组成了人的体态,气的本质构成了人的性情。

    因皆由气构成,凡人者皆为自己的同胞,君王相当于家中的长子,大臣就是家里的管家,尊敬我年高之长辈,以此达到对年长者之普遍尊重;慈爱我孤独弱小之子女,以此达到对年幼者之普遍爱抚。强调对弱者的照顾,对长者的尊重,“民胞物与”使得“天人合一”有了实践的可能性。

    张载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他高度赞美了自然的“生生之德”;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其仁爱之心就体现在不断培养出世间万物。

    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体,因此,我们对天地怀有感恩之心、孝悌之情。人来自天地之间,也应善待天地万物。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共存共荣。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图片来自网络

                                        -2018.6.3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天地立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jx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