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是孔门当中一个非常特殊的人,孔子曾说他的性格非常的鲁钝,但是曾子到底鲁不鲁呢?曾子鲁乎?
曾子他的祖先为鄫子爵,他的出生可以说是没落贵族,并且她与他的父亲是父子同门增值的父亲曾点拜入孔子之门,我们讲究的是仁和里,由此可以推断曾子,他的出生可能是对礼乐比较重视的。曾子的父亲曾点一次言说自己的志向说,没穿者春服既成观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希望几个人在一起唱着歌,吹着风,吟诵着回去。这种思想比较偏道家,孔子最终也说,自己很认同。但是曾点真的就是一个道家思想的人吗?我想不是的,不然他又为什么要拜入孔门?所以他其实还是认同孔子之道的,但是那种道家的感觉也是他心之所向,孔子自然也是因为自己的大到不行而心生了这种向往,但他也并没有真正的去归隐。
一次曾子在除草的时候,不小心将瓜的根斩了,于是曾点就用大杖将曾子打晕,曾子醒来后首先问父亲,你的手没有事吧,后来又弹琴,以示自己没有事儿。可见曾子非常的孝道,不管父亲如何对他都要先考虑父亲的感受。但是我感觉这里的孝同时也能看出曾子非常的鲁钝,并不懂得事情的变通,如果已经拿着大杖打自己,会有生命危险,那么就要逃跑,便是孔子所说的大杖则逃,小杖则受。这样也不会让父亲犯不父之罪,这才是真正的孝,当孔子对曾子说完这番话之后,我想曾子也并不会全盘接受,这和他的性格有关,曾子比较鲁钝。
还有一次,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立马说是的,曾子出去之后,们人都问他夫子之道是什么意思,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理解的孔子之道是忠恕,忠是要做到心不偏不倚,恕其实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但这和夫子所讲的仁有所不同,因为夫子所讲的人是生命哲学,是一颗仁心,并且要去外推,立己达人。感觉此处曾子也有些许的鲁钝,但是他其实也有自己的理解,只不过可能没有真正理解夫子之道,而且我们这样说,有这样的感觉可能也是因为我们是将曾子和颜回在做对比,颜回对夫子的道德领悟更为深,曾子和颜回相比领悟可能还欠缺一点。
曾子27岁,孔子卒。门人皆守孝三年之后、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长得很像孔子,于是把他当孔子来侍奉,他们强叫曾子同意,但曾子坚决不同意。认为不能只图面貌相似。但曾子为什么会坚决反对?我想这完全和他的性格有关,就是因为他的鲁钝。但是子夏他真的认为长得像就可以代表孔子吗?我想不是,他只是想通过有若来寄托对孔子的思念。一般聪明的人可能对于这件事情会有一些不认同,但他们也不会坚决反对,他们至少懂得一些事情上的变通,所以像这种聪明人都不会坚决反对,但正是因为曾子鲁钝,不懂得变通,所以他才会坚决反对,这就更加突出了曾子的鲁。
后来孔子托孤于曾子,曾子,一个性格如此鲁钝的人,孔子为什么最后竟托孤于他?这很奇怪?子贡如此的聪明,为什么孔子不选子贡而选曾子?子贡脑子非常的灵光,并且他要钱有钱,要位也有位,各个方面和曾子相比都好太多,曾子如此的鲁钝,孔子选他到底应不应该?我想也是应该的,因为曾子虽然鲁钝,但是他的性格更加的可靠,有一些人虽然非常的聪明,但他们总会耍一些小心眼,小聪明,如果聪明用到了偏离正道的路上,那么就会发展的越来越不好。曾子虽然天资没有他人高,也比较鲁钝,但他非常可靠,总会在正道上不断地前行。所以托孤于曾子真的是很好的一个选择。在孔子之后,曾子也一直继承道统,让孔子之道扬名后世,后来他又写了孝经如此重要的一部经典,并且他也写了大学,让后世可以知道孔子的道,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曾子对于内在的修炼更为注重,他在不断地践行礼,想要不断地去恢复礼乐制度、去外推,同时也在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心,不断地达到更高的境界。他一直在修炼自己,这也是一条渐修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断地努力,可能在某一个点上,就会突然的顿悟,领悟到更为深层的东西。
曾子的性格确实比较鲁钝,不懂得变通。但我认为孔子托孤于他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曾子的性格也,为人处事都很可靠,他也在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渐修自己。把子思托于曾子身上,孔子也是放心的,可能曾子没有那么的聪明,但是他总会让子思在一条正道上不断地去修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看起来曾子的性格确实比较鲁钝,但是我想从某个角度来说,其实他也是不鲁的,他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且在这条路上不断地去修炼,超我,从这个角度来看曾子是不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