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忘忧社
一生唯有致良知

一生唯有致良知

作者: 道水吉的小馆 | 来源:发表于2017-12-25 17:24 被阅读16次

很长时间没有写东西了,不是不想写,只是因为肚里没有东西。

最近静下心来读了很多东西,读了一些真正入心的文字,能够解决自己多年以来对生命的困惑,对自我探寻的问题。渐渐的开始理解命运,慢慢的认识了心灵,明白了肉体的假我,心灵的真我,找到了人存在于世界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梳理了一下诸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去哪里的形而上的哲学问题,虽然找到了答案,限于自己的学问和对自身的探索肤浅,还不能体会到这些答案对于生而为人真正的含义。

看了这么多书,知道了《大学》中的明明德,中庸里的格物致知,朱老夫子和王阳明的去人欲,存天理,明白这些都是古代圣人的修身之法。学会了分离真假我,开始在每时每刻有意识的观照内心,慢慢的自己能看到了自己的念头升起,越来越像旁观者一样,看着念头升起来,不为所动,大脑没有跟着念头飞走,一旦产生私念,心立即拉回来。最大的变化是自己平时不再胡思乱想。网上遇到一个师父,让我们平时无事时,学习王阳明,静坐去私欲,将好色、好名和好利之心,一个个挖出来,然后格去。有事时,去格物致知,在事上磨,磨练自己的内心。

受师父的影响,纠正了自己的三观,确立了以格物致知为终身奋斗的目标。树立起来正确的三观,世界观:这个物质世界是“造物主”创造的,对我来说这一切都是虚妄。我非物质,而是灵魂,或称之为心灵。我不属于这个物质世界,我与造物主一体,是非物质世界的一种存在;人生观:穷其一生,努力感悟到上面这个真相;价值观:快乐地活着追求真理就是有价值的人生。让自己放下“我执”,生老病死并非我,而是我居住的肉体,它活在固然好,它死了也是宿命,我回到来的地方就行了。富贵贫穷只是肉体的命运,并非我。意识到前面所说的一切就是“放下”,认识不到就是“我执”。贪婪来源于“我执”,快乐来自心灵本体,心灵就是王阳明说的“真己”,找到“我是谁”就找到王阳明的本体之乐。

终其一生,找到王阳明的本体之乐。

对于自己来说,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也许就是相信命运。

一个人的生命共分两大部分:心态生命系统和体态生命系统。体态生命是由宏观的色态物质所构成,心态生命是由微观的场态高能量的存在所构成。因为能量是守恒的,所以心态生命是永生不灭的,而体态生命只是一生一世的。心灵作为一种心态生命,是我们不知道的一种存在形式,他暂时寄住在肉体里,决定一切,主宰一切。反过来,心离开了肉身这个载体,它在这个世界上是什么也干不了,因为它和周围的物质都不一样。

所以命运天注定,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再去怨天尤人。

王阳明在传习录里面一再教导弟子要去私欲,要像猫捉老鼠一样把私欲一个个全部去掉。所以践行圣人之言,也是修身的一个环节。但古人诚不欺我。

在去私欲的这段时间,慢慢的浮躁的心开始沉淀下来,遇到事情也不再怨天尤人,着急上火。事来应事,事去不留。事情来了,集中精力去做,不管熬夜也好,想办法也好,赶紧去做完,做完之后,就放到一边,不再去想他。

看六祖坛经的时候,看到一句话说,前念不生,后念不起,那一刻就是心里充满宁静的时刻,所以也一直在关照自己的内心。

最近在看杨绛在九十八岁写的一本书叫做在人生边上,里面是她近百年的一些人生感悟,探讨了鬼神的问题,写到了人生的价值,人生存在的意义。提到了人是存在灵魂的,生来就是要去锻炼人的灵魂,也就是他说的灵性良心,即老子的道,王明阳的良知,释迦摩尼的心,孔子的天命。

这段时间的感悟很多,更多的是内心的平和。

具体到生活中对自己的变化和影响还是很多的。以前遇到的东西不再心动,念头在心里产生,但是不会再跟着念头走下去。遇到事情也会很平静,不再着急上火。实在解决不了的事情,就交给命运吧,一切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跟身边的人不再是一种对立的心里状态,很平和,敢于说出自己的缺点和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消极的情绪和容易悲伤的心很少再出现。有了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一切。虽然遇到事情不能看穿事情的本质,但是比以前看问题更客观和冷静了。路上碰到陌生人需要帮助,会伸出手去帮助,不再会有什么顾忌。

王阳明的致良知,真的是一种修身最便利和有效的方法。

知行合一,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事,是事在心中,不是心外的事情。比如看到美女,不是因为你看到了去评判,而是在你看到之前就存在你自己认为的一个标准,你本来就有好色之心,不是因为看到美女才生起好色之心。看到老人倒地不扶,是私欲,不是因为你碰到了倒地的老人,才想起来不扶的念头,是因为在你碰到之前,你心里本来就有这个念头在纠结和矛盾。所以心外无事。在静坐的时候,就是要将这些念头给拔去,给格去。这样一切才会发自内心,产生的念头才符合良知。

去私欲,存天理。王阳明最重要的是致良知,去人欲存天理。所谓平叛剿匪不过是事来应事罢了,命运安排做的,又怎么不去做呢!所以王阳明没有立功的念头,传习录是门人弟子记录下来的,所以也没有立言的想法。他在12岁立志,格物致知。后来开创了心学一派,一生致良知,去私欲,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知就是行,行就是一个知,不存在心外的行。致得良知不是知道了做事的具体方法,而是知道应该怎么去做,比如事亲,是心里知道应该事亲,事亲是孝,不事亲即不孝。世人应该着重注意王阳明的致良知,不应该关注他的事迹和功业。

无事时静坐,看到自己的念头升起,又消亡。慢慢的找到自己的心。

在追求真理和探寻自己内心的路上,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文章

  • 一生唯有致良知

    很长时间没有写东西了,不是不想写,只是因为肚里没有东西。 最近静下心来读了很多东西,读了一些真正入心的文字,能够解...

  • 国学课堂(三十七——下)

    致良知学习第31天 志愿:我立志成为一名感恩、慈悲、去私欲、自省、利他、自律,有良知的印证者。 新的一天,有致良知...

  •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用户体验设计之根本

    一 、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之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第一层意义:天赋的道德理念 。良知直指良心...

  • 不要听爱浅的人说爱情

    浅爱说爱情,犹岸上学泳; 爱是心宇宙,唯听吾良知。

  • 172成已达人惟有致良知(2022.8.7)

    初识《传习录》第368天 内容:《传习录》中卷 《答聂文蔚》 第172条 时间:8月6日至8月12日 志愿:|当|...

  • 不通复卦,不懂阳明心学

    “致良知”是顿法 王阳明一生学问,在晚年大悟良知后,归本一统于“致良知”一门:“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 有致

    我有个习惯,如果穿雨鞋的话,看到路边的水塘,总会忍不住一脚踩进去。 然后我妈就会说:「这人啊,从小就有毛病。」 因...

  • 一生良知

    余生也晚,无缘面谒泰山,聆听冈田先生之教。早年读先生所著《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只觉力透纸背,酣畅淋漓,深感古人“《...

  • 龙场龙冈书院——王阳明“良知”说的源头

    良知说是王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理论成熟的标志。“致良知”三字虽是晚年提出,但“良知”思想却贯穿王阳明一生,是王阳明...

  • 《致良知是一条回家的路》

    致良知是一条回家的路 这一生 我们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世间的家终有散场 而良知的家 永远在那儿等我们回家 良知在呼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生唯有致良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ol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