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210/365 给宝贝的第104封信:谈“改变”+大学一

210/365 给宝贝的第104封信:谈“改变”+大学一

作者: 珍珠能量站 | 来源:发表于2020-12-16 21:50 被阅读0次

亲爱的宝贝:

你有没有曾经想“改变”自己的状态,但是没有成功的??

有没有曾经想“改变”结果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成功的?

到底“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分享我今天学习的收获:改变的五大要素。

要素一:理由(reason)

你为什么要做出改变?不改变会如何?你当下这个状态有什么感受?什么让你觉得难受?

首先明确改变的理由,只有改变为必选项,而非可选项的时候,改变才可能发生。

要素二:渴望(desire)

如果改变发生,会有什么好处?改变之后你会有什么新的感受?这些好处为什么很重要?没有这些好处行不行?

你最希望改变带来什么?

要素三:承诺(commitment)

期待改变什么时候发生?为什么?

你愿意付出行动促进改变的发生吗?如果有困难你也愿意克服吗?

要素四:方法和行动(way)

为了让改变发生,你将采取什么行动?这个行动会导致改变发生吗?为什么?

让改变发生还可以做些什么?其中哪一件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让行动更确定?过去没有采取这样的行动是为什么?

要素五:支持(support)

可能的困难有哪些?什么原因会取消行动计划?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利用?

如果困难发生,可以找谁帮忙?还可以找谁帮忙?

今天开始一起读《大学》吧?

第一章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入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珍珠注]

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以终为始”,做事情之前要先明确事情的目的和应达到的境界。也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会志向坚定,坚决的做下去,不会中间摇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是这个道理。

任何事情有根本和细枝末节,事情也有先后,了解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应该先做,也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集中注意力做重要的事情,这就接近事物的自然规律,也就是“道”了。

抓关键,分主次,合理安排顺序,是做好事的根本。

2.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格物、致知、心正、意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代从天子到庶民,都应该按着这条路修炼自己。

这是圣人之路,也是英雄之旅。

3.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不按照“道”的规律做事,不可能把事情做对、做好。

亲爱的宝贝,大学者,博学者,一起从格物致知开始吧。

珍珠

2020.12.16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10/365 给宝贝的第104封信:谈“改变”+大学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po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