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李砍柴的文章《我沉默内向敏感情绪化,但我是个好孩子》,对他所描述的那种一个沉默内向之人安静的外表下心中存在的“猛虎”,即内心各种激烈情绪的碰撞我也时常有之,从童年起到现在,发作的频率渐少,但有时仍旧如一束狂热的火焰烧的自己焦灼不安。
做为一个天性敏感孤独之人,近四十年的人生岁月,打记事起,我的头脑似乎就特别清醒,我对一切世人吹捧的、一哄而上的事物都保持着戒心,无法融入人群、无法融入热闹,永远都是一个站在数十米之外的旁观者。
旁观者的清醒、看不惯世人的虚伪敷衍,自己身世地位、长相的自卑常常在内心里纠缠不清,如剧烈的化学反应,烧的内心面目全非,一不小心似乎要自己炸裂,但天性的内向安静又将这阵排山倒海的剧烈化学反应生生给压制了下来,有时烧的昏昏沉沉丶头痛欲裂,有时给溢满的化学反应物掘开一个小小的出口,化作一条小溪伴着无声的抽噎在无人知晓的黑夜缓缓流出。
七十年代末,我出生在西北的一个小山村,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父亲打我记事起,就一直是村干部,父母关系融洽,我听话懂事深受父母宠爱,直到现在我都弄不明白,我打小的自卑从何而来?我有一个让同龄伙伴羡慕的和谐的家庭,上学后成绩优异,属于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同龄的小孩儿对我有一种自然的尊重,老师对学习好的孩子也是格外偏爱,但我却一直游离在人群之外,像一只趴在远处悄然观察世间一切的一只孤独的猫。
我认真回想,我的自卑是从记事起就有的,别的出生农村的孩子是在到大城市上学、后来在城市中就业、结婚的过程中遭遇挫折而开始自卑的,而我的自卑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像身上某处青色的胎记,无法甩掉。
我常常怀疑,别人只要打量我一眼,就可以把我自然划分到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不是什么重要人物、脾气温顺、怠慢一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人群中去。
而我对别人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特别的敏感,别人这么看我,我也就悄悄从热闹中退场,蜷缩到某个角落中去了。
越是敏感就越是孤独,这对于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是心口永远的痛。进入青春期后,我很少跟别人交流,那时候的农村学校,几乎没什么课外读物,课间休息,别的孩子追逐打闹,不亦乐乎,而我则趴课桌上,心中一片茫然,虽然学习成绩常列年级第一,我却对自己的未来毫无规划和想象。
上初二时班里有一个男生对我特别的好,每逢我的值日,都帮我洒水、扫地、搬桌子,我心里对他既喜欢又讨厌,喜欢的是他带给我的这种无声的关怀和温暖,讨厌的是因为这件事,班里其它同学聚焦在我身上的目光让我觉得无处可躲。
我一方面讨厌被人聚焦,另一方面又满心渴望。我难以理解自己,成年以后,我认为自己是不满意当初那个木讷、呆傻、整学期穿着一身灰蓝衣服、手黑乎乎、连鼻涕也擤不净的姑娘,对自己外表的不满意才让我特别讨厌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我想当然的认为自己不配别人的喜欢。
到了省城上中专,班里有一半学生是城里的学生,这更加加剧了我的自卑感和孤独感。初中毕业前我去县城的次数都屈指可数,一下子到了省城,身处一群皮肤白晰、穿着干净洋气、说着普通话的城里娃中间,开口说话、一举一动都显得突兀可笑。对农村学生有偏见的班主任老师对我们这些土娃娃也特别苛刻,言语间不小心就伤了我们的自尊而不自知。以至于多年后,我们这些农村娃提起当年的班主任老师都没有多少好感。
三年的中专生活,我一度选择刻意忘记,想起某个说话做事不合时宜被同学笑话的瞬间,都会让我的心猛的揪一下。唯一让我怀念的是那时学校的图书馆使我有了大量的课外书可读。从最初的琼瑶、金庸,到后来的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我的思想世界从那时才真正被打开。
上班后,我变成了一个听话的职工,生怕做错一点被人诟病,我小心翼翼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无法自拔。我不会谈恋爱,每次和陌生小伙见面后,都因太过拘谨、不善言谈而让恋爱无法继续,不了了之。
我住了八年的单身宿舍,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陪伴我的只有书,我啃了几十部外国文学名著,订阅了《十月》、《收获》等纯文学杂志,我尝试着写诗、写小说,但往往开个头就继续不下去了,我过于追求完美,对自己苛责无度,想让自己写出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充满犀利深刻的含义。我撕了写、写了撕,把自己折磨到崩溃,而后彻底放弃。
我的青春岁月又酸又涩,从来没有激扬过。
后来,我强迫自己结了婚,在和对方认识不到半年内。所幸遇到的是好人,他和我有共同之处,我们都不善言谈、都出身农村,凭了对学习的热爱跃出了农门,我们盟誓要相依为命一辈子。
八年的婚姻,我置身柴米油盐中,忘了我的文学梦,除过考了几个证外,我将其它的一切闲杂书等堆放到了地下室,再也没有理睬过。
现在他走了已五年,除了孩子的一日三餐,工作的闲余时间,除了看书我无事可做。我从地下室抱出了我的宝贝书,将它们一一擦拭干净,摆放在书架上,闲了便拿过来读,除此之外,我又给自己和孩子添置了许多新书。
如今的我仍旧自卑,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工作上也没有大的发展,常常处于别人可怜的目光之中,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也常伴我左右。
除了看书,现在我开始尝试写作,对自己的要求已没有年少时那么高。对于自卑、孤独也有了一个经历过沧桑的成年人正确的理解。看到李砍柴的文章,想起自己一生的经历和对文学的热爱,我想每个真正热爱文字的人,天性可能都是孤独的,不必介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