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春秋之三十六
成都大慈寺又称太子寺,究竟是不是与历史上的某位太子有关?
文 和运超
大慈寺是成都最著名的古寺之一,它位于成都市中心繁华的太古里街区,前门面对的是糠市街北口,后面为蜀都大道大慈寺路,如今算是闹中取静的一处所在,周围繁华现代,而寺中却古典雅致。该寺相传始建于魏晋,极盛于唐宋,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曾经是成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距今已有1600多年。千百年来,成都民间对大慈寺一直另有一个称呼“太子寺”,究竟是大慈寺这一名字误传的谐音,还是和某个太子有关呢?史实上还真的不是一个误会,的确大慈寺有相关的历史依据。
成都市大慈寺一、大慈寺的建造背景
据宋代普济《五灯会元》记载,大慈寺相传最早是由印度天竺僧人宝掌“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时间约为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当时只是寺庙前身,还并没有使用大慈寺这个名字。南朝时期,大慈寺周边也有其他寺庙,形成一个佛寺兴盛和聚集的片区,如大慈寺东面就相邻有多宝寺的城中戒律院。
大慈寺比较有规模的寺庙形成于隋朝,内部各种楼、阁、殿、塔,包括一些神像、佛像、画像构成了与众不同佛寺气质。从南朝到隋唐,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绝非单单形容一个金陵建康,可以说重要的城市都充满香火气息。成都大慈寺真正脱颖而出来自唐玄宗入蜀避难,后来有皇帝赐名“敕建大圣慈寺”,奠定成为巴蜀第一大寺的辉煌。
天宝十五载, 安史从北方起兵,引起唐朝长达八九年的动荡,迫使唐玄宗逃出长安前往成都。据说唐玄宗来成都以后,偶然在街头见到当时有大慈寺的僧人英干在街头施粥,救济穷困百姓,并为当时中原的百姓祈福。
唐玄宗画像年届七旬的玄宗在逃难过程中,曾经生活在人世顶层的大唐天子,亲身经历过吃不上饭,忍饥挨饿,反而接受百姓救济的尴尬境地。唐玄宗见到这一幕深受感动,决定要褒奖大慈寺僧人的善举。他得知旧交无相禅师在成都,请他跟玄宗到行宫内殿居住,下诏赐田一千亩,敕书“大圣慈寺”匾额,让无相负责主持扩建大慈寺。因为无相禅师先后在成都建造过多家寺庙,有净众寺(无相禅师正是长期住在净众寺)、菩提寺等。
几年下来,经过无相禅师规划和设计,重新扩建的大慈寺完成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房屋达到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四十二间,一度是成都最繁荣的寺庙。不光唐代如此,到宋代也如此。规模最大的时候,从今天的位置一直可以覆盖到成都市盐市口街区一带全都归大慈寺所有,为成都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大寺庙。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他的《成都古寺名笔记》、黄休复在他的《益州名画录》书中都对大慈寺壁画作者及内容也多有记载。宋嘉祐元年(1056年), 同为唐宋古文八大家的苏轼、苏辙两兄弟一起到大慈寺游玩,也对唐代佛画大师卢楞伽的作品倍加赞赏,称大慈寺壁画“精妙冠世”。大慈寺繁荣了近千年,明末毁于火,后虽重建,清初又遭焚毁,再建后,范围缩小,现仅存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和藏经楼。
而今天留存的大慈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的东南。据如今的街区划分,大慈寺西起红星路二、三段交会口连总府街,东止东风路大桥接东风路。南侧跨玉成街、东安南街及北纱帽街;北侧跨穿巷子及书院南街,东顺城中街横穿此路。1958年,成都市在棉花街、鸿春里等街基础上扩建东风路,占去部分寺庙院地后,寺庙大门一度改为面向东风路(今大慈寺路),于1981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建太古里商业街区以后,大慈寺恢复为大门面向北糠市街。
流传的无相禅师画像二、为什么民间称大慈寺为太子寺?
今天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成都民间习惯把大慈寺称太子寺应该是“大慈”和“太子”读音误传,事实上并非如此,大慈寺被叫太子寺确实是从一开始就有真实的历史渊源。只不过这个太子并不是中华人,指的就是主持修建大慈寺的无相禅师,他的俗家身份其实是来自新罗的王太子。
无相禅师(648-742),民间有时被人称”金和尚“,俗家身份是新罗圣德王金兴光的第三子。新罗是朝鲜半岛南部古国之一,以新罗为名开始于公元503年,意思是“德业日新,网罗四方”,对唐朝非常尊重和向往。唐朝前期的臣属外邦中,对新罗的地位也一直是最密切友好,每年长安或洛阳举行朝贺仪式上,几乎都会把新罗放在各外邦使臣中第一的位置,为此还发生过有其他邦国不服排名顺序,引起的争执事件,可见《新旧唐书》与《唐会要》在玄宗时期的记载。
圣德王金兴光原本和玄宗同名,都叫隆基,他继位的时候是得到武则天允许的,后来玄宗登位为了避讳才改名兴光,在位长达三十五年。据说无相禅师支持妹妹崇佛,据说金兴光原本为女儿安排亲事,这个小妹立志修佛而不愿嫁人,态度非常坚决,用刀割面毁容,成为比丘尼。三太子为此很受激励,也表示不愿留在王家,而在该国郡南寺出家为僧。开元十六年(728)“浮海西渡”,来到向往的唐朝京都长安交流和学佛。
成都市大慈寺一来新罗对唐朝非常尊敬友好,二来他是王子身份,所以受唐玄宗召见款待,将他编籍于禅定寺住了一段时间。无相心中向往在高宗武后时期繁荣起来的禅宗,四处周游寻师访道。往南来到四川资州德纯寺(今四川资中市宁国寺),他一心想参拜著名传说木棉袈裟的获得者智诜禅师。
智诜禅师少年时跟随玄奘法师修行,后投拜弘忍大师,成为禅宗一代高僧,与惠能、神秀等齐名,智诜禅师在四川形成的禅宗,既不是神秀的北派,也不是惠能的南派,后来往往单独被称为剑南禅派。《历代法宝记》中说,木棉袈裟是达摩祖师带来中土弘扬佛法的宝物,原本是五祖弘忍大师传给著名的六祖惠能大师所有,由于惠能开创南方禅宗时屡遭争夺和劫难,最后归武则天收入宫中供奉。武则天另外挑选其他弘忍大师的弟子,最后意外归智诜获传法衣,还赐号“国大禅师”。他回到四川不久圆寂,又交给其弟子处寂禅师。
起初处寂对无相也没有对这个从新罗来的僧人有什么兴趣,无相为表修禅决心,居然也不亚于妹妹当年,他当着处寂的面用火烧手,处寂见他意志果决,就留下他传授禅法,收他为弟子,取法名“无相”,他果然极有天赋,最后处寂传给他著名的法衣。之后便到离德纯寺十来里之遥的天谷山石岩(今天称御河沟)苦修“杜多之行”长达十年。杜多今天一般称“头陀”,唐宋时期,在无相禅师修禅的石岩留下有许多摩崖石刻,至今还有97龛,1100多尊造像。
到天宝元年(742),章仇兼琼(章仇是复姓)任剑南节度使,听闻来自新罗的高僧修行禅法,而且获传木棉袈裟法衣,就将无相禅师请到成都开示禅法,十分隆重,影响渐渐传开。这时,无相禅师的弟弟在新罗继承王位,听说无相在唐朝名声很大,非常害怕他得到唐朝支持回到新罗争抢王位,传说派出秘密刺客万里迢迢去四川成都谋害他。由于身边人保护,刺客没有成功,同时,刺杀无相也有抢夺木棉袈裟法衣的动机,这一事迹见于宋代的《高僧传》中。
今天资阳的宁国寺不过,这一幕可能只是传说故事。新罗圣德王的儿子见记载的是两个,继承王位的是次子金成庆,为孝成王,一共在位五年,的确病故是在唐朝天宝元年。而金成庆的哥哥叫金重庆,谥号为孝殇太子,显然指他死的比较早。而无相禅师一直传说为圣德王第三子,也许是庶出儿子,后来出家为僧,又远在唐朝,就没有再列入新罗的史书记载。那么,无相禅师反而应该是孝成王金成庆的弟弟才是。
无相禅师长期住在自己重新修建的净众寺,经常举办讲经活动,也经常施斋接济穷苦民众,受成都及周边百姓称赞。他所在的净众寺也是四川历史上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最早据说在东汉后期就有草创,至少魏晋时就以安浦寺的名字出现。地点位于今成都市通锦路和金仙桥一带,主要旧址属于中铁二院和西体体育场所在范围。唐代重新修建后改名为净众寺,宋代改名净因寺,据说也是四川历史上生产交子的地址之一。元明再次改俗名万福寺,清朝重建命名万佛寺,这里后来出土的部分石刻是成都历史上最重要的石刻造像,尤其南朝时期的少量石刻,也是中国仅存南朝时期造像代表,堪称绝世精品。
无相禅师是唐代禅宗重要人物,天赋很高,最终他通过领悟和修行创立的禅法与智诜、处寂颇有不同,成为剑南禅派中著名的“保唐禅法”。据史料记载,无相禅法是”无忆、无念、莫妄。无忆是戒,无念是定,莫妄是慧。”这几句法门“声称其禅法直承达摩,而非来自智诜和处寂。”每年正月、十二月举行向信徒“授缘”的盛大法会,参加的僧俗民众成千上万,“禅风之盛,遍及益州”。他的传法弟子是无住,大力继承和发扬他的学说,成为唐代中后期最有影响的一个禅宗分支,以至于流传所谓的“言蜀者不可不知禅,言禅者尤不可不知蜀”的巨大声誉。
另外,无相禅师喜欢饮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有记述:“茶作饮料,唐时自江南传到北方,逐渐流行。据《封氏闻见记》说,开元时,泰山有僧大兴禅教,学禅首先要夜里不睡眠,因此禅徒都煮茶驱睡。后来俗人也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之后唐朝写出著名《茶经》的陆羽,正是多年来都生活在寺院,而且偏偏也把写茶的书叫“茶经”,正说明茶和佛寺的独特渊源。也正因为此,无相禅师所在四川是生产茶的主要地方,由他独创一种“无相禅茶”之法,后来还流传到了新罗国,至今为韩国继承。
电影木棉袈裟海报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无相禅师在成都大慈寺圆寂,享年也有些争议,有说八十,有说七十七。晚唐诗人李商隐《唐梓州慧义精舍南禅院四证堂碑铭并序》中以益州无相大师、保唐无住大师、洪州道一大师、西堂智藏大师为“四证”,推无相为第一证。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既有诗文才华又有武将风范的韦皋来到成都出任西川节度使,再次扩修大慈寺,还另外开凿一条玉溪流经寺前,使大慈寺附近环境更趋完美,成为唐代声望的讲经胜地。根据史料形容,大慈寺原本一开始就兼并了旁边的多宝寺戒律院,然后扩建时分为东西两部分,所以形成寺中有寺,院中有院的格局,规模十分宏大,一直到宋元时代都声名显赫。大慈讲场每每号称万人听经,其声名足与峨眉山比肩,以一座寺而与一座山齐名,可证大慈寺在历史上有多么辉煌。
唐宋时代前后长达五六百年,大慈寺一直是四川佛寺数一数二的地位,全寺九十六院高僧大德倍出,常年举办的讲座交流活动就多达73个,巴蜀各地乃至其他地方,僧尼沙弥、文人雅士、布衣百姓纷纷前来交流学习,推广佛事,据说像前蜀蜀王王建就经常慕名入寺听经。
正因为大慈寺在唐朝中后期声名远播,在武宗会昌时期号称著名的毁佛活动中,成都大慈寺因有唐玄宗的题额,故“不在除毁之例”,是当时成都唯一保存下来的佛寺。所以,大慈寺后来虽然在漫长的时期也受到过多次危难,但多少寺庙中还能够保持部分唐代的原貌,非常难得。但是,历史上因为无相禅师和大慈寺的奇特渊源,一直代代相传在成都老百姓的口头,只不过随着历史久远,具体这个新罗太子和大慈寺是怎样的关系,却很少再为人们所了解了,以至于会被一些人觉得可能是口头的误传。
2019年4月
本文为作者原创,若转载请署名出处,若盗文将追究责任,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