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20,明天521,全是大家认为要表达“爱”的好日子。
爱,就要好好说出来。
但是,生活中很多人不会好好表达。比如,妻子想要每天晚归的丈夫早些回家,陪伴自己,和家人一起共进晚餐。看到又一次晚进家门的丈夫,她生气地说:“你还回来呀?这里是旅馆呀?你就住外边去得了。”
——看看这位妻子说的话,跟她的想法有什么联系呢?她说出了气话,结果让丈夫觉得她无礼又无趣,更不愿回家了。
人生气时说出的话,就叫做“暴力沟通”。所有暴力沟通的结果都是以不欢而散告终。
现在人离婚率越来越高,跟不会说话有直接关系。“暴力语言”的来源有这几方面,
一是道德评判。比如“你总是那么懒。”“你从来不关心我。”“说多少回了,你就是不长记性。”这样的评判让听者心里很不舒服,容易激发对抗情绪。
二是比较。多数人喜欢和他人做比较,张嘴就是:“你看人家谁谁,怎么那么好!再瞧瞧你...”。听到这样的话来,你会觉着ta爱你还是爱别人呢?
三是回避责任。口头禅就是“我是迫不得已的,我不得不这样。”还有的妈妈把责任推卸给孩子,说:“宝呀,你这次没考好,妈妈很难过。”孩子可能会表现得积极向上,考高分给妈妈。但他的动力不会长久,也会因为妈妈爱分不爱自己而跟妈妈疏远感情。
四是强人所难。威胁别人听你的,允诺给与奖励或者惩罚,达到自己的目的。好多家长会对孩子说:“考试的一百分,奖励你买玩具,去旅游。”等等。
为什么说话容易生气呢?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人有各种需求,比如归属感、社团、朋友、乐趣、玩耍、学习、探索、休息、选择、自由、支持、信任、尊重、影响力、被关心、被倾听、被理解、安全感、自我表达、给予和分享等。
所以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就是满足我们内心的真正需求。沟通的公式:讲看到的事实——说自我感受——找准需求——清晰表达“我请求”。
讲述事实,不会引起听者的情绪反应。表达感受,引起对方关注,把说话时常用的“不得不”换成“我选择...”,对于选择的结果,也不要有对错性评判,可以说:“你这样选择,那么我们的目标一致。”。找需求时,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把脾气发出来。最后是说请求,不能把它说成要求。请求的内容要明确、可执行。比如,“你对我好点。”这句话不明确,执行起来理解人不同,做出来也不一样。还拿妻子举例,她希望丈夫早回家,应该说:“从周一到周五,一连五天,你都是晚上11点后到家的。(这是陈述事实)”我感到很难过(难过是说感受)。我需要你早点回家陪伴我(表达需求)。我希望下周你能有三天7点前到家,我们一起吃饭,一起陪伴孩子(时间、地点、事件全都表达清楚,可以按此去做,就是可执行的请求)。
沟通好了,不再乱发脾气,家人朋友乃至同事等的关系也就更亲近了。当我们能够善于表达“爱”的时候,身体内会产生很多的“催产素”,让我沐浴在幸福的感觉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