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本(3)
1.20
(《二程遗书》明道先生曰):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
医书上将手足痿痹称为“不仁”,手足痿痹,即四肢肌肉萎缩,失去感觉的能力,大脑中枢神经感觉不到四肢的存在。《黄帝内经·痹论》:“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黄帝内经·痿论》:“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明道先生说这样描述可谓至切。为什么呢?他解释说,仁者把天地万物都看作一个整体,无不是自己的一部分。懂得周围的一切都是自己的一部分,那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如果不把自己放到这个整体之中,那么外界的事物自然与自己不相干。就像手足不仁,气血已经不能贯通周身,那么身体也就不是自己的了,因为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因此,孔子认为博施济众,是圣德的具体表现,已经超越仁了。
我认为,孔子这样说,是就仁之用而言,是一种行为表现,而此处的圣,则是就境界而言。否则,容易让人误解,似乎圣是高于仁的,其实不然。就本体而言,仁是人的本性,乃天命所赋予,圣人为仁,无非也就是安而行之而已。
仁到底是什么,这个很难说清楚,所以孔子定了一个标准,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根据自己的所思所行,类推于他人,理解他人的所思所欲,并帮助他人去实现,可以说懂得如何行仁了。
如果能够这样去理解仁,可以说是懂得了仁的本体。
总之,所谓仁,就本体而言,是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就仁的用而言,最简单的处事方式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