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认为这本书,是有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但它所涵盖的范围,却远不止这些,用作者的话说,时间是不能管理的,因为管也管不着,它会不停的流逝,需要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这本书中引用了不少《奇特的一生》,《番茄工作法》中的内容,对应的分别是时间开销和番茄时间,因此这些不再累述。而作者李笑来提出的坑,值得我认真思考,不要要跳进去,或者说已经跳进去的要想办法跳出来。
学习已晚。罗胖有一句鸡汤,我80岁的时候,我会后悔说,如果40岁那年我练了钢琴,那么我就有40年的经验了。我心中的恐惧,有时候也在吓唬我自己,你这么大的岁数,学什么都来不及了。可是摩西奶奶70多岁才学画画。
不劳而获。有时候写东西憋不出来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想法,要是我能一下跳到下个星期该多好,那我就能够只感受成稿的喜悦,而不用体会写作的痛苦了。这样的想法一二再,再而三的出现,还好暂时没有被打倒。
立即摆脱。有时候会讨厌某个阶段的自己,或者讨厌某一个现状,听某个大拿说了一些话,或者在书上看到某个方法,又或者参加了哪个培训班,就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够迅速摆脱现状了。有个很好的例子,用多长时间胖起来的,就要用多长时间减肥,而不是三个月速成。
明天就做。唉呀,我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开始锻炼吧。放心吧,明天也不会锻炼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先贤早就把这个现象看透了,而我们在养成一些习惯时,还是不停的犯这个低级错误。
目标远大。连作者这样优秀的人,都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实践,包括开始只制定一天的计划、后来一周的、一个月的、一个季度的……而我们要么没计划,要么一上来就是个大计划,落空也就不稀奇了。
仓促上阵。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又是个老生常谈,我自己在准备分享的时候,只是写好改好稿子,然后反复熟悉就结束了。作者是如何做的呢,一是准备多一倍的素材。二是在心里反复预演可能出现的状况。
经验主义。在追求新知的过程中,经验往往都是不可靠的。有一个例子,父母没有进过精英学校,想当然的以为和公立的学校差不多,那么给孩子的建议无疑是偏颇的。
迷信权威。这个在我自己身上时有体现,因为我还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知识体系,也还没有开启书中所讲的“心智”,所以别人说这个我觉得好有道理,说那个也觉得没问题,自己缺乏理性的判断,也没有经常问个为什么。
过早质疑。常常低估了别人的水准,开始就排斥的方式来质疑别的观点。《如何阅读一本书》也讲到过这种读者,轻易做判断:这不就是什么什么观点吗,我早知道了。
积累太慢。在积累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成长的很慢,然后失去耐心,半途而废。本书中关于积累的计算方法,让人压力倍减,积累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复利”,这也是时间让我们最惊喜的回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