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闭上眼睛,安静下来,想象你穿过一段楼梯,楼梯尽头,是一扇门,打开这扇门,你会进入一栋房子,先是进入一个厅,而后你会看到一个小一些的门,打开门,你会进入一个小房间,而面对着你的,是一面镜子。那么,从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练习中,接受自然而然出现的画面与感觉,不要做任何修改。
看着镜子里的事物,你有什么感觉和情绪情感?想象中,你进入镜子,成为镜子里的事物,那么,作为这个镜像,你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和情绪情感?看着镜子外的那个人,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武志红《巨婴国》
用“镜子”照见自我,用内驱力激发成长二
我尝试地使用武志红老师介绍的这个技巧。虽然受当时环境的限制,并不是很安静,但是,我确实看到了。镜子中的自己,有着一个小小的脑袋,却奇胖无比的身体。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外婆,180斤的身体让她在最后的几年里几乎生活无法自理。
“镜像自我对话”如实地反映了我当下最在乎的事情。我的身体正在不断地发出信号。如果放任不管的话,现在的120,也许未来会变成老妈的140,外婆的180。这样最终的结果,疾病缠身,生活无法自理。
镜子中的那个我,正是我恐惧的未来。恐惧疾病的痛苦,更恐惧丧失了追求自由的资格。
安逸的生活,可能会为我们带来很高的幸福感,但是,孟子在几千年前就告诫过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就像现在的我,安逸的生活让我越来越胖。回忆往昔,在之前那份工作的最后几个月里,每天上班如同上坟一样,却很有动力去提升,去成长,去改变。那时候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步,一个月看了10本书,学习各种网络课程,开始每天写作……反而,重新找了一份安逸的工作以后,似乎再也找不到积极成长的状态。
难道,又需要像两年前那样,从安逸的工作中跳出来,找一份另自己痛苦的工作,靠环境来激发成长?
用“镜子”照见自我,用内驱力激发成长三
在心理学类教材关于动机分类的相关章节中提到,根据学习动机形成驱动力的作用方式,学习动力分内驱动力和外驱动力。内驱动力指学生主观学习意识,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等内部因素。外驱动力指周边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习机制、校园环境等外部因素。
自我成长也是一种学习。自我成长的驱动力也分为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
是否需要依靠环境来达到刺激自己成长的前提,是明确自己属于内在动力型,还是外在动力型。如果是外在动力型,则环境对自己的刺激会非常影响自我的成长。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外在驱动力很难长期稳定地存在,随时可能消失。如果缺乏内在驱动力,当外在驱动力消失的那一刻,我们就会陷入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的状态之中;而如果具有内在驱动力,内心就象一个永远充满能量的永动机,会一直驱使着我们向前走。
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一书中则把驱动力分为三种,第一种驱动力是生物性驱动力:人类以及其他动物饮食以止饿,饮水以止渴,交配以满足性欲。第二种驱动力来自于外在动机:做出特定行为时环境会带来的奖励或惩罚。第三种驱动力来自内在动机:我们想要主导自己的人生,学习并创造新事物,通过自己以及我们的世界做得更好的内在需求。
在如今这个普遍充满第三种驱动力的时代,自主、专精和目的是我们的三大营养素,持续为我们的行为提供动力。
自主:工作内容自主、工作时间自主、工作方法自主以及工作团队自主。
专精:全身心投入,把某件重要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目的:为生活提供活性能量。只有那些想超越自己能力范围事情的人,才会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取胜。
用“镜子”照见自我,用内驱力激发成长我们并非天生需要依靠环境的激励,我们知道人生中最富足的体验不是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是能够倾听自己的声音:做重要的事情,做好它,为了达成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内驱力,才是最终的通往成长和自由的钥匙!相信自己,哪怕在安逸的环境中也能不断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