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伊莎贝拉*费里奥莎的书《理解孩子的语言》里,看到她写关于母乳喂养的小故事。女儿每晚都会哭上几次,作为初为人母的她寻求专业的儿科医生确认发生了什么?怎样才能让女儿安然入睡?医生的建议是:孩子晚上哭是因为寻找母乳未果,才会哭泣,只要训练上几天,孩子就会有自己的判断力,而不再哭泣自行睡去。
于是她照做了,但随后训练的几天里,她常常会质疑自己的决定,女儿的哭声没有减少而是越来越多,于是在第四天她放弃医生的建议,在自己的大床旁增加了女儿的小床,只要她需要,自己就随时哺乳。女儿慢慢地不再在夜里哭醒。后来,她通过大量阅读书籍并请教儿童精神病学专家才明白,女儿的睡眠问题,确实是需要能够随时感受到妈妈和母乳,但是儿科医生的建议却是无效的,并加重了孩子本能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后的自然表达----哭。
生活中,这种找到问题,却用错了解决办法的事情是否随处可见?
常见之一:激将法
你是怎么使用激将法的?是否如下:
父母:这就是你考的分数?
孩子:(低头沉默,表示遗憾!)
父母:你看看这道题,连三岁的孩子都算得出来,你也会错?
孩子:(开始呼吸急促,身体很不自在的扭动)注:这是父母的话语对孩子内心产生的影响,有情绪不能表达,因为没考好。
父母:你能不能好好学啊?不能就回家别上学了,浪费钱财,浪费时间。(父母感受到孩子的肢体语言,开始发怒啦!)
孩子:(仍然不语,有些孩子会开始哭;有些孩子会突然大声的反抗;有些孩子会摔打东西突然离开)注:父母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激将法”完全换不来孩子一点点的发愤图强。
后面的故事你们可以自己演绎或回顾。
考试成绩不好一定是有很多知识没有学会,但什么知识没学会呢?好像这个画面里,除了孩子以外没有人真正关心。父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分数不好”,希望通过让孩子认识“分数不好”去实现把知识学会。如果这是解题思路的话,是不是错的太离谱?
“激将法”本指用刺激性的话使将领出战的一种方法,后特指用刺激性的话或反话鼓动人去做某事的一种手段。激将法,就是利用别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以“刺激”的方式,激起不服输情绪,将人的潜能发挥出来。但该方法不可滥用,过急,欲速则不达;过缓,对方无动于衷,无法激起对方的自尊心,也就达不到目的。刚才的画面里,完全没有激发对方积极性,只有羞辱和谴责,这个方法怎么能有效呢?
学校里,那些被老师认为恨铁不成钢的学生,常常也处在这种李鬼式的“激将”教育法里。如果你是孩子,你的自尊还剩下多少?为了生存,孩子只有选择忽略和屏蔽,为此需要被认知为“厚脸皮”,再一次被羞辱。当“激将法”无法激起自尊度的渴望时,就不要乱用啦!
常见二:你错了,所以你无权反抗。
场景:两个学生自习课上,因为语言不当产生了矛盾,“学生一”等到午餐时间,趁“学生二”不备,抓伤了那个孩子以释放心中的不满。因为其中一个孩子受伤,老师介入,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老师:说说是怎么回事?
学生一、二分别讲了事情的经过。
老师在确认了事情的经过,看两人在陈述上没有太大的分歧,于是开始批评和教育孩子。
老师:(学生二)你这样说是不是不对呢?他/她会很生气。你可以向他/她道歉嘛?(学生二向学生一道歉)
老师:(学生一)你看***已经向你道歉了,以后这样的事情,不能用这样伤害人的方法。本来你是占理的,你掐人就不占里了,而且人的指甲里有很多细菌,这样掐伤别人也会非常麻烦,***也会很痛,你是不是也应该给***道歉啊?(学生一向学生二道歉,事情结束。)
你能意识到这整个处理过程中,哪里不对吗?成人在处理过程中认为:打人或语言攻击人都是不对的,分清对错,事情就解决了。这个逻辑对嘛?这里的问题是:任何伤害人的事情都是不对的。但处理的方法应该聚焦在:无论谁先错,都不可以用暴力去解决问题。但我们习惯性放在了分辨谁先做错了,而不是伤害的等级。孩子学到的有可能就是:我错在先,即便挨打也是应该的。因为我不占理!事实是:无论谁错在先,伤害都不应该升级。这样的处理角度才会让孩子学会:即便你先犯了错,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因为这个理由对你进行行为上的伤害,而你无权反抗!
常见三:不认错,就不会改。
你是否也同意“不认错,就不会改”?“认错”和“意识到错”有很大的差别。见过这样的场景吗?
女:你知道你错了嘛?
男:对对对,我错了!
女:错哪了?
男:我******,错啦错啦!/你说错哪儿就错哪儿!/我笨,你告诉我哪儿错了,我改!
。。。。。。
后来,其中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对方继续犯同样的错误,重复同样的对话,直到这种反复,双方的一方开始放弃这个游戏。
不是都认错了嘛?怎么就改不了呢?
发现和找到问题,本就是一种能力,但找错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仍然存在,有时还会带来新的困惑。当问题反复出现时,问问自己是不是:找到了问题,却用错了方法?
有研究认为,意识脑区其实没有思维能力,真正的思维都发生在潜意识的脑区中,我们所感知到的思维,其实是潜意识将其思维呈现于意识脑区的结果。所以如果你的潜意识是没有认知到错,那即便口头上承诺,也不会带来行为上的改变。但我们太多的人明白事情是错的,却固执地聚焦于对方口头上承认错误。这样的解题思路,会误导我们一错再错!
发现问题认错和意识到错,最大的差异不在于语言上承认“我错了”,而是在认知上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伤害到别人的感情、身体、经济等。生活中,我们常常以别人是否口头上说出了“我错了”来衡量对方可以改变的动力,本质上口头承诺错误的人,是迅速找到了平息争吵的方法,而不是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到了对方,自然方法解决不了问题。
玩儿过《密室逃脱》的人都有体会,有时连答案都找到了,就因为摆放道具的方向做错了,便无法通关。人际互动中“找到问题,却用错方法”不仅无法通关,甚至会全盘皆输。跳出固有的思维,在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更多的关注处于问题中的人需要什么?而不是尽快平息冲突!
想要的生命生活和职业永远无法一分为二,那就让我们把生活和职业融合成你想要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