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大师在临终前,写下了四个字,悲欣交集。
所谓的悲欣交集,就是说人生既有悲苦的一面,也有欣喜的一面。基本上,悲苦和欣喜都是五五开的,一半痛苦,一半喜悦。
既然是五五开,为什么人们还会感慨,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呢?这就应了曾仕强教授的说法,自作自受。
明明人生只有五成的苦,可由于我们缺乏一定的智慧,所以我们就会让五成的苦,变成八九成的苦。后面这些苦,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古人有言,趋吉避凶,方为君子。真正懂得避开不幸,而靠近吉利的人,才是有智慧的君子。
以下几种苦,很有可能会持续一辈子,及时避开,才是聪明人的行径。
01
世俗的痛苦,让无数人走了极端。
何谓世俗的痛苦?道家的老子给出了答案:名、利、欲、知,是世道人心的乱源。
名,就是虚名;利,就是利益;欲,就是欲望;知,就是人们不切实际的想法。当一个人胡思乱想,让欲望膨胀,完全追名逐利,那他一辈子都不会幸福。
举个例子。老陈和老李是同学,老陈是单位的职工,月入7000元,而老李是企业的老总,可以做到月入几万,甚至十几万。
对于老李,老陈经常羡慕嫉妒恨,还幻想,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大富大贵。就是这种幻想,让老陈陷入到无休止的内耗当中。
又不是没得吃,也不是没得穿,可老陈就是不满足当下的生活,非要跟别人攀比,为了虚荣而活,那他岂能摆脱痛苦呢?
一开始,人世间并没有痛苦,只是人心不满足,过分贪婪,才会有后来无穷无尽的苦海涌现。
02
在乎别人看法的痛苦,让无数人迷茫。
在人情社会,无数人都陷入到一个死循环当中——无时无刻都在乎别人的看法。
小的时候,拼命考高分,在乎老师同学的看法;长大后,拼命赚钱,在乎亲朋好友的眼光;成家立业后,成为房奴车奴孩子奴,在乎身边人的看法......
也就是说,从小的时候开始,到归去的那一天,人们都活在别人的眼光当中。这,其实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在乎别人的看法,等于为了别人而活。试想,生命是自己的,又不是他人的,为什么非要按照别人的看法和要求,毫无主见地过一生呢?
别人怎么看,随便他们,那是别人的选择,跟我们无关。别人说什么,也随便他们,因为嘴巴长在别人的脸上,想说什么,是别人的自由。
我们所缺乏的,是“无视他人眼光”的智慧。大家都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做人,谁也不比谁高贵,既然都是人,为何非要在乎别人,而为难自己呢?
03
放不下的痛苦,让人失去了快乐。
古时候,有一位亲王谋反,皇帝得知这件事后,没有杀了这位亲王,只是将他关进天牢,剥夺了他的爵位,杀了他的儿子,而饶了他一命。
不久,这位亲王就在天牢中,发疯自尽了。对此,大臣们不解,为什么陛下不杀掉这位亲王,而只是将他关在天牢呢?
皇帝只说了一句话:世界上最让人痛苦的,莫过于从巅峰跌落谷底,失去一切,而他又放不下一切,只要他不死,就会被痛苦折磨下去,比死了还悲惨。
让人瞬间离开,不过是瞬间的解脱。而让人继续承受“放不下”的痛苦,那他就会感受到,什么是失去希望、只剩冰冷的人间炼狱。
这就是佛陀谈到的,爱别离、求不得之苦。所有的人与物,都不是永恒的,都会消失不见。所有得不到的东西,都会让人走向偏执。
就是这种离别、失去、偏执的痛苦,如果当事人放不下,就会被折磨,一生悲苦。
04
计较、不满的痛苦,让人一生不幸。
别人说了一句不好听的话,人们总是喜欢计较,还会跟别人对骂。看到现实不符合自己的想法,人们就会不满,愤世嫉俗。
年轻的时候,你我都会愤世嫉俗,看不惯某些人,某些事,甚至还会觉得,世道人心只有昏暗,而没有任何的光明。
后来,经历得多了,才明白,世道人心如何,不在于他们本身如何,而在于我们怎么看。是积极点过,还是消极点过,本质是不一样的。
你不喜欢这个人,但他就是升职加薪了。你讨厌这件事,但它就是发生了。现实,永远都不会因为我们的想法,而发生任何的改变。
我们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境。是满心欢喜,还是满心悲观,决定了我们的生命质量。
正如杨绛先生所言,过去人过去事,笑笑就好;现在人现在事,尽心就好;未来人未来事,随缘就好。以此共勉。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