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弗洛伊姆《爱的艺术》
为什么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保持着对母爱的强烈渴求。与父亲的关系不同于与母亲的关系,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是海洋。而父亲代表了人类生存的另一个环境,即思想的世界,人类所创造的由法律、秩序和冲突构成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为孩子指出通向人类社会之路的引导者。
一个好母亲应该相信生活,应希望孩子独立并鼓励孩子最终能够离开自己。父亲的爱应该坚持某些原则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专横二粗暴。父爱应帮助孩子认识只身的力量和能力,建立自信,最终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摆脱父亲的影响。
想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成熟的人,就需要由以母爱为中心的阶段发展到以父爱为中心的阶段,最后完成母爱和父爱的综合。
以上这些精辟论述,让我领悟做一个好的父母不简单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再看看魏智渊老师对父母之爱的比喻论述,同样也很生动;
有关父性之爱和母性之爱在许多作品都有反映,比如小学教材中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钓鱼的启示》等。假如我们我们将《西游记》视为一个叫孙悟空的孩子的成长史的话(神话本来就是现象的曲折反映),便可以隐约看到,如来佛祖和观世音,分别代表了父亲与母亲的形象,而唐僧则更像一个教师(师傅)。“父亲”要求孙悟空要遵守规则,经受磨难,通过修炼而变成像自己一样的人(“斗战胜佛”),但是取经之路是漫长的,孙悟空遇到了许多障碍,几乎每一次,都要“母亲”出面才能化险为夷。“父亲”的严格要求与“母亲”无处不在的呵护,共同促成了孙悟空的健康成长,从一个无法无天的齐天大圣(幼儿期孩童的象征),成长为“父亲”所希望的样子。而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特别是母性之爱,潜藏于大量的童话之中。或者说,我们可以以父性之爱和母性之爱这对概念工具,对大量的童话、绘本、小说进行分析。以上便是对父性之爱和母性之爱的初步理解。
开卷有益,掩卷引思,更有所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