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4学习笔记3】校长如何提升课程领导力?

【2024学习笔记3】校长如何提升课程领导力?

作者: 宁超群 | 来源:发表于2024-03-13 21:56 被阅读0次

    区内一个校长研修团队到我校跟岗,今天有幸跟着一起学习。第一板块是学校课程介绍;第二板块是国际理解课程介绍;第三板块是学校项目式工作分享。最后是我们校长现场和客人们互动分享。

    现场提问有两个:一是如何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新建学校如何做项目式研究?

    校长回应时,将这两个问题整合到了一个主题,那就是:校长如何提升课程领导力?围绕“”意识、规划和执行”三个关键词,结合他多年的办学经历和创新做法,娓娓道来。

    【关键词:意识】

    一是以人为本的意识。学校的服务对象永远是人。学校的课程设计一定是基于人、服务人。首要的是服务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差异,要全面而个性地发展学生,就要通过丰富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发现学生优长与潜能;其次是培养老师,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多种资源促进老师的专业发展;再次是引领家长,联合家长与社会的力量来助力孩子的成长。

    二是高瞻远瞩的意识

    学校的课程设计要高站位。

    远度:十年乃至二十年后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止是校长的追问,更要和家长一起探讨,达成基本共识。

    广度:全球化的视角,跨地域的生活需求。

    三是追问内涵的意识

    课程的设计,首先要追问: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国家的教育目标清楚地描述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必须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更要关注全球化视野下的基本素养,不管是“4C”模型或者“5C”模型。还是全球胜任力的研究,都离不开核心的四维:沟通、合作、审辩、创新。发展内涵要转换为校本化表达。

    【关键词:规划】

    一是前瞻性。外出学习看学校看什么?首先看课表。对比课表,就能看到优质学校的课表非常有特色,无论是时间的安排还是内容的安排,都有优质基因在里面,可以看到很多年后学生在真实生活中需要的底层素养的培育。

    二是可持续性。基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设计需要长程思考。任何课程要发展学生素养,需要时间来供养。课程内容需要根据年龄特点螺旋上升。具体到某一门课程的实施,也要考虑其连续性。比如九十年代,泡小将美术、音乐、科学课程设置成连堂,背后的逻辑就是观察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从课程时间的连续性上保证学生作品能够在学校具有完整性,甚至有时间现场分享创作成果。

    三是动态调整。任何课程都应该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反思、修订、调整,优化。

    在做课程的具体规划时,需要考虑:

    一是体质发展必须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学校除了每天一节体育课,一次大课间,每月的月末还有一次运动会。

    二是心理健康课程。十年前与家长沟通时,家长询问的是“如何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那个时候的家长就十分焦虑。现在家长问询的是“如何高质量的陪伴孩子?”说明家长的需求虽然在变化,家长的焦虑仍在。家长焦虑,势必把焦虑传递给孩子。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与家长沟通,在沟通中保持敏感度,不管是否有文件要求关注心理健康,学校做课程设计,一定要将心理健康放在重要地位。

    三是发展语言能力的课程。咱们的孩子面对全球化的竞争,拿什么出门?全球视野下,卓越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需要多种语言的运用。我们学校开设英语、法语、西班牙甚至还有更多的语言课程,就是基于这个考虑,我们还大力鼓励家长带着孩子学习多门外语。

    四是文化理解与传播课程。中国文化要向外传播。我们开设国际理解课程,就是以点带面,将“5C素养”渗透到其他课程。要做人文交流课程不能只靠单纯的活动,人文交流课程一定要进课堂。

    四是更多的开放性课程(包括但不限于主题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批判意识,就要鼓励学生组团发展,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周末作业和寒暑假的作业,一定要是开放性的,让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全校推广项目式学习方式,做全员培训,做典型案例等等,都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来设计。

    在做课程规划时,要特别关注到时间、空间与人的协调,区分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对象的不同功能。校内的课堂学习不能一个模式到底,不同的知识类型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可讲授、可分享、可体验、可探究……什么人用什么方式效率更高,就选择哪一种方式。学习时空一定要拓展到校外,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进行课程设计。例如我们寒假做的“15分钟美好生活圈”课程,开放性足够,探究性足够,趣味行足够,深受学生、家长和社区的欢迎。

    关键词:执行

    要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要推动项目式学习,就要谈文化、谈改革、谈学习。

    一是文化共生

    课程的落地,必须要有执行力。靠什么推动?文化。学校文化不是校长一个人的思考。文化共生就是要让老师、学生、家长都充分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构。文化不是口号,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的构建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逐步形成。比如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1.0版本的一句话“为每个孩子最大可能的发展负责”,“每个孩子”意味着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最大可能”意味着挖掘孩子的天赋与潜能,“负责”意味着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言行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2.0版本的理念是16个字“蒙以养正、比肩国际、利及师生、爱满校园”,来自于师生的多次研讨,将学校的理念与学校的名称有机关联。3.0版本的理念变成了八个字“蒙正、比时、利学、及埃”,源于《易经》,提升了文化底蕴,仍然贴合校名,好记易懂却又含义丰富,具有引领性。再比如:蒙小十周年,我们没有一个大型的展示活动,二是设计成系列活动,人人参与,走进校园,用一年时间,进一步提升三个群体的信任度。

    二是教学改革。要注重时间管控与课程效能的关系,用课堂改革倒逼教师提升教学效率。四十分钟变成三十分钟的课堂,教师不得不做足课前功夫,关注学情,精心设计,课中高效实施,课后作业提效。同时利用技术赋能教师、赋能学生。多出的时间,就能提升课程的丰富性。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九零后教师加入,他们非常有个性,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反复追问做法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高效等等。不能再用以前的方式管理老师、管理课堂,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要关注家长群体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将是九零后,要和家长们随时保持沟通,给到各种渠道让他们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实施中来,将课程效能最大化。

    三是底层学习。课程设计要顶层,教师学习要关注底层。去读原典书籍,学习底层逻辑。比如项目式学习,就要去读做得最好的国家的书籍,比如读课程类书籍,就是要读经典的书籍等等。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梳理而成,不是校长的录音整理,不全,也不一定理解得对,但是其中的智慧确确实实是我们校长的原创。很幸运能够跟着这样的校长做教育,真切地思考,真切地实践,真切地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4学习笔记3】校长如何提升课程领导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ti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