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态度娱乐圈综艺咖
不满,才是个人或民族迈向进步的第一步

不满,才是个人或民族迈向进步的第一步

作者: 木阿桑 | 来源:发表于2018-01-02 15:16 被阅读7次

    近几年来,整个综艺市场呈现出“唯快不破”的节奏,不管是做节目的还是看节目的。明星真人秀成为最吸睛的形式,节目形式、名字和内容也大同小异,《歌手》《蒙面歌王》《中国好声音》《我为歌狂》等,除了嘉宾不同以外,在畅读小编看来,其实都是唱歌,没多大差。作为茶余饭后的甜点拿来消遣的话,看哪个真的无所谓,相信应该有不少观众跟畅读小编有着相似的体验吧。

    就在大众对综艺市场感到审美疲劳的时候,去年年底,一股清流突然出现——《见字如面》。面对更新迭代比眨眼还快的综艺市场,《见字如面》就像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冷少女,以“慢”的姿态,逆生长。

    没有花里胡哨的包装,没有包袱笑料,没有绯闻炒作,如果你以为还是老一套的“讲桌式文化综艺”形式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以《见字如面》为例,节目不仅突破了以往文化类综艺死气沉沉的标签,还积极地紧跟时代潮流,玩了一把“明星+”形式。

    可能对于学者而言,文化拥有巨大的力量,不需要明星效应,但是不得不打脸的是,没几个人看节目是为了研究学术,只有轻松的节目形式才会有收视率,有了收视率才有钱继续办下去,不然一切高高在上的文化,都不过是束之高阁的文物。

    谁说观众都是SB?

    比较好笑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壮志难酬”的“才子”,出口便骂“观众都是SB”,于是“你得嚼碎了、拿勺子喂他们,才能有市场,有时候你还需要帮他扒开他的嘴。”这样的“定义”被无数人奉为圣书。

    当我对这种现象不齿的同时,我发现了这样一件好玩的事儿。无论是火热一时的《奔跑吧兄弟》,还是后劲十足的《极限挑战》好像都是这样,环环相扣的设计,不是在发散观众思考维度,而是在引导观众思考,节目一方就像在钓鱼,以综艺节目为鱼饵,节目内容为鱼线,观众就是鱼,只要咬住了这个饵,你就只能随着线走。

    在这片鱼塘里,垂钓者众多,优质鱼饵仅半,上钩者又半,其中多以此类无需过多思考者为主。稍微需要思考类仅占为数不多一列,其中就包括文化类综艺。其下又可分为科普类、讲座类、竞赛类、展演类、演讲类等。

    提起科普类节目,不得不提央视在98年开播的《走近科学》,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间,我国在各个领域均获得可喜成绩,基于科技进步的现实,《走近科学》应运而生,当时互联网还没这么火热,节目的传播方式主要还是靠大众化传播,且理性色彩浓厚,再加上有央视的牌子保驾护航,节目发展也算平稳。后来也不知是新媒体带来的压力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节目的风格竟被网友贴上“神神叨叨”的标签。至今这一节目仍在播出,但是收视率就不甚乐观了,起码在写这篇文之前,我已经有十几年没看过这个节目了。

    最新一期的《吐槽大会》请到了这档节目的主持人张腾岳,《吐槽大会》总撰稿李诞诙谐吐槽说“你们这走进科学都走了二十年了,也该靠近了吧?”,国足队长冯潇霆也把张腾岳揶揄了一把。冯潇霆说:“河中生灵神秘死亡,下游居民得上怪病,沿岸植物不断变异,是残留农药还是生化攻击,敬请关注走进科学专题节目《国足在河边洗脚》。(生气脸)我们有严格规定,不能随便去外面洗脚。”要说论标题党,应该给《走近科学》栏目颁发个金牌。

    在这之后又相继诞生了《百家讲坛》《汉字英雄》《最强大脑》等一系列回归文化的节目,但是都不温不火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百家讲坛》说白了其实还是“授课”的性质,而后两者虽然把身价放低了,但是观众参与感并不强,整个节目观众都是处于“远观”的状态,时间久了未免产生视疲劳。

    国民教育一直都是中国电视文化变迁的重要线索,文化类节目一直都存在,但一直都不温不火,不是文化自身不够有趣,而是做文化的人本身无趣。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跳出“无趣”,进而觅得“有趣的灵魂”呢?眼前这股文化热潮似乎能给我们答案。

    尽管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这股文化回暖的背后,却是伴随着观众期待感的提高和市场信心的增长。

    其一去机制化的尝试。所有的节目都有固定的流程,尤其是对于科班出身的人来讲,对流程的崇拜更是顶礼膜拜。文化对于我们来讲,太熟悉了,越是熟悉的东西,越难弄出花样来,而你弄不出花样,跟教科书似的,就容易引人反感,这恰恰是成为掣肘文化呈现的柔韧性的某种“隐患”。

    《见字如面》在播出期间,节目形态就有过好几次大动,其中包括放缓节目节奏、拓宽书信取材等。

    《朗读者》也是如此,作为一档再简单不过的“朗读类”节目,它做得更像是一档深夜谈话节目——“朗读”只是一种手段,寓于“朗读”中的故事分享和情感传递才是核心所在。作者、朗读嘉宾、观众三者构成一条看似松散,实则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跨越时间、空间与过去、与未知、与自己对话,成功撩动受众。

    二是渠道。新媒体大军的赫然崛起,为传统内容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存在人才淹没一说,只要你是块金子,就能发光,只要你是匹千里马,新媒体就是你的伯乐。

    视频网站从最初的无序发展到今天的深耕细作,内容平台从低门槛高回报到今天观众口味的提高,这一切都逼迫着互联网视听内容向更自由、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他鼓励分化,支持不同的声音,看起来与互联网绝缘的文化类节目,在这种局势下,也成为了成长最快的一股力量。

    《一千零一夜》《号外》《圆桌派》为代表的“看理想”系列节目为例,他们以浓厚的乌托邦色彩,为人们营造出一重属于互联网的浪漫空间。而许知远的《十三邀》则在努力阐释着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对话的方式分享他们对这个时代的个人体验,引人去思考。

    也许这看起来和年轻人聚集下的互联网大环境相背。但正如梁文道所言“谁说年轻人就很肤浅?”数据和流量证明——“慢”的新传统是带有强烈的互联网基因的。

    但是在这个用户参与欲望极强的互联网时代下,人们与日俱增的对文化的追求同当前过剩的娱乐信息之间的矛盾,是当下娱乐节目市场的主要矛盾。

    文化类节目不应该是被束之高阁的装饰品,或被遗忘在冰箱里的速冻食物,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被人们想起,它应该是有热度有活力的火把,为生活带来温度,且从不离席于生活,这才是文化在娱乐市场中,应有的高度与地位。

    但是,不满,才是个人或民族迈向进步的第一步。所以,饱受议论的文化市场何尝不是幸运的?毕竟,世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议论更糟糕,那就是没有人议论你。如果是好是坏都没人关注了,那才是文化市场最大的悲哀。(来源:公众号:子妤青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满,才是个人或民族迈向进步的第一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zf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