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个孩子相处了几日,还是记得他幼时很多小点滴。妈妈说,米米,我一直记得你之前跟我说过,没有权威,孩子心里会慌。
眼看着大了,孩子着了慌,妈妈也着了慌。
那一年,新教育的很多观念开始传来,爱与自由被奉为圣经,爱要怎么爱,自由有多自由,思考得不多,那时候很多父母只是觉得抓到新教育的稻草,立志为孩子营造我们能一切为你的世界。
于是,没有脾气的父母和颜悦色讲道理,温柔却未必坚定,给孩子的底线一退再退,因为需要与孩子协商。而这个孩子天性中的较真也是占据上风的,父母与他的讲道理通常都变为拉锯战的无效沟通。
一个幼时没有权威的孩子,只有自己跌撞着探索这个世界的边界,在父母这里可以不断用自己的“道理”扩展的边界,很容易认为在别人那里同样可以,在父母这里可以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的状态,以为这个世界同样应该这样对待自己。
我们希望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更希望这个世界温柔对待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也明白,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这个美好愿望的前提依然是需要我们平等温柔的对待这个世界,虽然不一定会有同样的回报。
这个孩子一根筋的用自己的意愿去讲道理,而这个道理未必无理,却基本全是从自我出发,所有其他角度的道理完全听不进去,遇到其他人不能接受时,他是暴怒的,不能理解的,一定要求一个他自己认可的道理的,把自己置于长时间的不理智和崩溃中。
看他絮叨暴怒时,孩子们都躲着,大人们有直接怒的,有好好讲的,这些都不奏效,这个时候没有办法帮助他解决问题,看他扯着头发憋红脸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只能是他需要排解,他在自苦,而且以后升入初中可能会更苦,而别人,只需要远着他也犯不着被影响到。
这是个极端案例了,大多数的孩子不会直冲着针眼奔,可是回过头来思考他的成长过程,他聪明,智商高,成绩好,有着疼爱他的性格温和的双亲,有乖巧可人的妹妹,但是这些似乎让他更朝着我才是中心奔去了。他其实更需要不断的简单明了的告诉他“不可以”,更直接的是“是个爷们就这么做”,有些时候男人们果断的糙话反而拯救了这些成长中的小男人。
我们常常说要尊重孩子,可是幼时的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同样需要权威给他的安全感。我们所说的权威并不等于威权,不是恐吓体罚,但是要能清晰的给他传递为人处事的家庭价值观。在致力于给他营造美好童年时代的时候,也许更应该看到这个世界还有别人。尊重,是相互的。家庭如此,世界如此。关起门来的那个小世界,同样也是大世界里交流的范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