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了个案督导课程,本周我报了一个个案,第一次报个案需要勇气,因为要把自己做咨询的过程全部写出来,供参与学习的所有咨询师一起讨论,还要接受督导老师的提问和大家的提问.作为半道出家的新手咨询师,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和压力.
今天督导老师是个主任,上次参加她的督导课就觉得她很犀利,一针见血的提问,引发所有人的思考,关键是她的问题还答不上来.今天依然是她督导,有期待也有压力.前天我写了两千多字的个案报告,第一次写个案报告,不是很规范,凡是都是第一次吧,认真写就可以了.
这个个案是我接手的比较眼中的个案,对我冲击也是非常大的,来了两次都是辅导员预约的.每次来前面都说的很少,哭一场后才慢慢打开话匣子.量表显示重度抑郁和焦虑,睡眠不好,有时整晚睡不着,有时还好.人际交往几乎为零,觉得自己一个人挺好的,食欲不佳,身材消瘦.家庭支持系统不好,得到父母情感支持很少.
在个案报告中,我详细记录了两次来访的全过程.今天在做个案汇报结束时,督导老师提了两个问题,第一,请各位咨询师谈谈对这个来访者的感受?
第二,这个来访者为什么后面没来咨询.同时督导老师也问我,对于这个来访我想得到她哪方面的支持?我为什么对这个来访后来没来,竟然没有主动关注和联系,甚至有情感隔离.
我说了一些客观原因,比如我是兼职咨询师,无法联系来访者.督导老师终止了我的回答,让我回归内在寻找原因.与自己的内在感受联结.好吧,外在客观因素都是借口.
老师说这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成长非常关键的一点,回归自我内在,与感受联结.在有经验的咨询师面前,自我的潜意识暴露无遗,尴尬,这个老师太厉害了.这个问题我答不上来,不过我现在好像知道答案了.
督导老师在整个督导过程中,始终让大家谈自己的感受.一个咨询师最大的资源就是自己的感受,只有打开自己感受的容器才能真正的给来访支持.每个咨询师对这个来访的感受都不太相同.不同流派的咨询师关注到的也不一样,真的蛮有意思的督导课程.
有个精神科医生认为,这个来访求组动力不是很强,从生物学角度看需要外力助推,比如咨询需要辅导员帮忙预约.有个咨询师觉得这个来访在我这里得到了部分关注,所以不来了.
有的认为这个来访和我的关系让来访不适应,因为在她的人际交往中没有这样的好的客体给她关注和支持.有个咨询师提问这个来访的幻听与情绪困扰的关联度如何?这个问题很好.
一轮讨论完后,督导老师再次让我补充一些细节,然后提问,为什么咨询师不担心来访者,这不是咨询师主观意识的忽略.因为这个来访学习和生活的功能还是正常的,还能一个人独立上学,住在宿舍,这不是一个重度抑郁患者该有的.
我们不能完全相信咨询量表的测试结果,咨询师的感受是真实的.这个来访不来,我不担心,是因为我感觉这个来访不是严重到无法生活和上学.她的睡眠问题是周期性的,父亲的癌症并没有引发她的强烈的绝忘情绪,引发她情绪的是社交障碍,比如同学不和她说话.还有就是兼职失败受挫等.抑郁情绪无法缓解持续两周以上才是重度抑郁.
我不得不佩服这个督导老师,她通过我的描述发现了诊断不准确的问题,后来我们另一个咨询师汇报了这个个案接受专家诊断评估的结果,和今天督导老师是一致的.咨询师不能完全靠量表评估,自己的感受是真实的,这个咨询师自带的资源.
这个来访的特点是启动慢,不求人凡事靠自己.社交技能缺乏,不知道寻找支持系统.这个需要咨询师给她做动机激活,动机激活是青少年咨询的手法,我不太了解,不过可以学习.这个来访是青年阶段,各方面比较稳定了,动机激活没有青少年来的快.不同年龄周期,需要处理的事情轻重缓急不同.
督导老师还给我讲了如何对这个个案做危机评估,今天收获非常大!我好喜欢这个犀利的督导老师,其他几个老师督导都没她厉害!虽然今天被她问题难到了,有压力,但是引发了我深度思考.
最后总结的时候,我觉得每次咨询后要复盘,提取这个来访的特点,看看下次访谈时重点工作是什么?其次关注自己的感受,如果在咨询过程中有反移情,引发我的强烈情绪反应,要考虑转介给其他咨询师.相信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感受.
现在我可以回答为什么这个来访不来,我不关心,甚至有情感隔离.其实我很想帮助她,确实也给到她很多支持.回想起来,这个来访她引发了我很多情绪反应,比如她对母亲的思念,引发我对生命的怀念;她的考研压力引发我第一次考研失败的负面感受;她对现实的挫败感引发我相通的情绪反应.
她不来,我也不关注可能是反移情导致的.我之前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只想帮助她,但是感受是真实存在的,潜意识也会主动屏蔽,这是自我保护.咨询师还是要时刻觉察自己的感受,不好忽视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也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