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青春岁月
那些用尽一生,或许,都很难明白的道理:简单≠浅陋,复杂≠深度

那些用尽一生,或许,都很难明白的道理:简单≠浅陋,复杂≠深度

作者: 芃芃女孩 | 来源:发表于2020-12-23 20:53 被阅读0次
    图片来源:堆糖网

    1.

    看阿兰·德波顿的《爱上浪漫》,他从对男女爱情的分析引申到对社会现象的剖析。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通常欣赏那种清晰明了的交流方式,但是大家在内心深处对那些故弄玄虚、令人不得要领的人或事却怀有一种敬畏之情。

    他举例道:“学术界的受虐狂反映了形而上学的偏见,那就是,认为真理一定需要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因此那些能够容易阅读或容易学到手的东西一定无足轻重,靠不住。真理就像高山一样需要努力攀登,攀登的过程充满艰险,吉凶难卜,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我当初阅读到这段文字时,对作者所写的观点深以为然。

    可能是由于专业的原因,平时阅读的书籍,大多晦涩难懂。

    一方面,因为自己学习的专业本身就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很多专业知识的涉猎必须借助于翻译过来的西方原典。

    而很多翻译的原典读来大多是那种曲曲折折,似乎要带你绕个十八弯的样子;一不留神,可能思绪就断在那,再想弄清楚下面的话就很难很难了;另一方面,阅读的书籍基

    本是理论专著,而且就我们这个学科而言,想要学得深入,还必须有哲学的功底在,这就要求我们具备相应的哲学知识;而很多哲学家的原典思想读起来是很虚无的、逻辑性、抽象性都很强。

    这种种特质,导致很多时候,专业同学在阅读某一个理论专著时,先不求触类旁通,而是先问自己,究竟有没有读懂。

    其实除了专业学习外,我发现,当前之所以知识付费、听书这种现象越来越兴盛,主要是因为这迎合了一部分人“知识受虐狂”的心理。

    有一部分人群通过这种知识的输入,快速吸收某些名著中的思想,达到看上去学识渊博的样子,特别是如果与别人说话可以引用几个晦涩难懂的知识,就会显出自己的学识与身价。

    在这些人身上,你可以看见,一些新兴的流行词汇、专业术语常常是挂在嘴边的事,好像自己很有头脑。

    殊不知,这样的举措,只会让自己显得轻浮与急躁,失去遇事沉潜下来,去思考最本质要点的能力。而这才是海量知识盛产的时代,一个人的核心思维能力。

    2.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阅读松浦弥太郎的书籍,他被称为“全日本最会生活的男人”,写书、出书、满世界旅行,在东京开着一家经营良好的独立书店,是殿堂级城市生活杂志《生活手帖》的总编辑。

    他出了一系列关于自己生活点滴记录以及启示的书籍,有《最糟也最棒的书店》、《100个基本》、《自在旅行》、《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谢谢你》、《崭新的理所当然》等作品。

    这些作品都有极大的共同点,语言简单质朴,每一篇目皆短小凝练,没有什么深奥晦涩的词句以及道理,都是一些很简洁很朴实的话语,让你读来感觉就像一位温煦的前辈在耳边轻轻絮语着自己每一天的生活,每一个刹那的生活灵感。

    比如下面的:

    “只要持之以恒,自己就有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就算那只是一件小事。”

    “如果想要仔细地度过长长的人生,那就先从仔细地度过今天的此时此刻做起。”

    “一个人独处,并不是只丢下一切躲起来,而是要回到最纯粹的自己。”

    “一天之中只要积累无数微小的喜悦,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幸福。只要这样的日子持续到来,人生在世就乐趣无穷。”

    “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将会有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在你眼前展开。”

    “有时候,想做的事全都不易完成,以致明日复明日。那也没关系,只要自己确实意识到「这只是延期」,情况就不一样。”

    类似的简单浅白的话语,有很多很多,但正是这些看上去简简单单的、实则来自生活深处的处世原则,让他受益匪浅。

    自然作为读者,也会在字里行间感受那种种纯粹的快乐与喜悦。

    比起那些深奥的人生哲理书籍,有时候我们需要时常去关照自己读读这些简单自白的语言,让它们慢慢积淀成自己的潜意识,以至于融入到日常的一言一行当中。

    3.

    作为一名艺术学理论的学生,很多时候,学科内的传统人文教育体制,对待很多浅显自白的畅销书,或者美学书,是呈现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的。

    你会发现,长久处于这种体制下的人,更多是喜欢阅读那些大多数人难以读懂、晦涩的哲学书籍。

    或许就像上面引用的阿兰·德波顿的话,一方面固然经典的哲学书籍所隐含的智慧是畅销书或者其他浅白的书籍所无法抵达的深度;但有时候也要反思自己是否陷入所谓的“形而上学的偏向”。

    最好的态度是,不赞同,但也别轻易否定;但你会发现,在越来越细化、学院化的教育中,这种不赞同,但轻易否定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也是之前很长时间以来,我自己经历的一个历程,太多固化的学科专业训练,让人有时候对很多市面上的书籍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人生其实不需要什么太深刻的道理。

    无论是浅白也好,晦涩也罢,它们共同的底色是一样的,都是基于生活这一块版图所做的注脚,只不过表达的方式有所不一。

    现在,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关照自己阅读一些很浅白的书籍,以及听一些质朴不过的人生道理。比如“善待别人”、“懂得分享”、“爱自己所爱”、“做自己”、“快乐生活”、“谦卑为人”。

    看见这些语句,就好像把生而为人最基本的底色以最朴实的话语呈现出来,时时敲打你的生活。

    你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力气去读懂字词语句,这样你便有更多的精力,对照这些浅白的话语去反观自己过往生活一言一行。

    做到这一点,即使暂时无法阅读深奥的书籍、弄懂尖刻的专业知识,至少你真正从实践中体悟到了生而为人的最基本的品德,这比读千万本书要重要得多。

    简单≠浅陋,复杂≠深刻;甚至可以说,有时候,简单=深刻,复杂=浅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用尽一生,或许,都很难明白的道理:简单≠浅陋,复杂≠深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iu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