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见人打招呼不是个小问题!
今年小40岁的末末妈对小时候跟大人打招呼的经历至今难忘:那时,妈妈总是提醒我:“来,跟阿姨(奶奶)打招呼”,我每每听到这句话,脑子和舌头就搅成一团了,总是做不到大方、热络的打招呼,而是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来,这时,妈妈就会充满歉意的给对方解释:“这孩子,不喜欢说话”。旁边的我,这个时候会特别的希望自己有隐身术,别人可以看不见我。
“不喜欢说话”,妈妈随意的一句话成了我的魔咒。长大后,在我应该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能力时,因为不喜欢说话,我放弃了;在我应该据理力争属于自己的利益时,因为不喜欢说话,我逃跑了;在我面临更大的职业发展机会的时候,还是因为不喜欢说话,我错过了。
相信同末末妈一样,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遭遇,因为不能完成打招呼这件事,而被自己最亲的人带上了“不喜欢说话”、“笨嘴笨舌”、“没礼貌”、“没教养”的帽子,而这些帽子最终跟了自己一辈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对于自我认知能力还不成熟的孩子,父母看似无意的,很可能是化解尴尬的贬低的语言,就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亿万级的伤害,将他们的自我认知碾压到了脚下的泥土里。
末末上幼儿园后,她见人不打招呼的问题凸显出来,抱着不让孩子受到自己所受的伤害的初衷,末末妈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也做了不少研究。
孩子不喜欢打招呼是非常正常的
美国教育学家查尔莫斯认为,孩子对于沟通的距离比成年人更为敏感。他在1998年时做了一个实验,在100个受测孩子中(平均年龄为8.6岁),在与陌生人打招呼时,有80%的孩子都会有意或无意地稍微后退。
科学研究发现:10岁以下的孩子,在与陌生人接触时,左脑会产生一种抗拒性信号,从而产生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动作,“向后退”。
在6-12 个月的宝宝身上常会出现一种现象:他先前并不怕生,见谁对谁笑,谁抱都可以,可突然之间,他变得怕生起来,只肯让最亲近的人抱,别人一抱,或者稍一靠近就会大哭。这叫做陌生人焦虑,是孩子成长的必然阶段。他们只接近对他成长有利的人,让自己与那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连结和依附,并从那个依附里发展安全感。孩子通过这种能力的觉醒来实现自我保护。孩子畏惧陌生人,不敢跟陌生人打招呼,是陌生人焦虑的一种延伸表现。
因此可见,孩子见人不打招呼,是由他的生理特征决定的,这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保护自己的能力。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当着别人的面用诸如“胆小、怕事、害羞”之类的负面词语来形容孩子,会直接攻击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并且,孩子会更加厌倦和害怕与别人打招呼。
还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不跟人打招呼会给人一种“不礼貌”、“没教养”的印象,其实,家长们真的不用过于焦虑,正常的孩子长大后,一般都能自如的、礼貌的与人交往。
家长要有的放矢的引导孩子
不能强迫孩子跟人打招呼,不能给孩子贴负面标签,末末妈坚守着这个原则,可现实真的是太尴尬。很多次,路上碰到朋友,朋友热情的跟末末打招呼,末末一脸冷漠以对,旁边的我尴尬的笑到脸抽筋,总是绞尽脑汁的想办法岔开话题。
其实,不强求不等于放任不管,有的放矢的引导才是更好的帮助。有没有办法,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引导孩子,让孩子乐意跟人打招呼呢?末末妈学到了这些办法:
一、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家长见到亲友能主动热情的打招呼,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会感受到愉悦的气氛,慢慢接受打招呼这种行为。
二、家长要对孩子做好事前沟通和事后鼓励。
如果是有计划的去朋友家做客,家长可以提前和孩子说,我们将会见到谁,她是妈妈的朋友,她非常喜欢你,也想和你做朋友,一会见面了,你主动打招呼好不好?如果孩子按照约定和人打招呼了,家长要夸赞和表扬她,鼓励她下次还这么做。如果孩子没有按照约定和人打招呼,家长不要生气,而是耐心的询问孩子的想法并多多鼓励他,你是太紧张了?没关系,下次就可以了。你是没有勇气?很正常,勇敢去做,你就发现很简单的。
三、家长要学会借助故事讲道理
很多孩子听不进去干枯的道理,但他很容易接受并模仿故事中的情节。比如,我们跟孩子一起看动画片时,就可以跟孩子说:“小猪佩奇见到爷爷就打招呼,真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我们在跟孩子一起看绘本时,就可以跟孩子说:“小熊宝宝见人就说‘你好’,他真棒!”在这种故事情境中,孩子会更加愿意去学习和模仿。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核心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核心,家长懂得了尊重孩子就不会逼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儿,就不会胡乱对孩子贴负面标签,就懂得了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就懂得了如何引导孩子与周围的人接触。
孩子不肯与人打招呼,家长不用焦虑,更不用担心,只要做到“尊重”二字,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