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名声大噪,源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是《十三步》,一部深具暗讽荒谬的书。
第二次,则是此时的《蛙》。
未读之前,有点好奇。蛙?青蛙有什么好写的,书名真奇怪。
若举例说明他的作品名字,奇怪的可不止一部了。
《丰乳肥臀》,算是其一。
——
《蛙》的序言,是众多书籍中,颇有借鉴和深度的存在。
主要关乎长篇小说的阐释。
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的尊严。
长不是抻面,不是注水,不是吹气,不是泡沫,不是通心粉,不是灯心草,不是纸老虎;长是真家伙,是仙鹤之腿,不得不长,是不长不行的长,是必须这样长的长。
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
密集的人物个个鲜活,人人不同。
密集的思想,是指多种思想的冲突和绞杀。如果一部小说只有所谓的正面思想,只有所谓的善与高尚,或者只有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值得怀疑。
好的长篇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多义多解,很多情况下应该与作家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
具有密度的长篇小说,应该是可以被一代代人误读的小说。
长篇小说的难度,是指艺术上的原创性,原创的总是陌生的,总是要求读者动点脑子的,总是要比阅读那些轻软滑溜的小说来得痛苦和艰难。
难也是指结构上的难,语言上的难,思想上的难。
——
“蛙”通“娃”,阅读超过一半以上,方晓得书名与内容的不谋而合。
最具特色的,是书中人物的名字。
什么袁腮、王胆、陈鼻……等等,用人的五官器官等命名,皆离不开一个时代的色彩。
小跑的姑姑作为贯穿始终的关键人物,争议性很强。她是妇产科医生,又是计划生育的执行者,饱受唾骂和煎熬。
她是好人吗?
她不是。
为了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她靠着医术扼杀了不少的胎儿。追捕中,间接害死不少孕妇,包括侄子小跑的前妻王仁美……
她是坏人吗?
又不是。
抢救了无数的婴儿呱呱(gū)坠地,养育陈鼻的女儿陈眉半载……
时代造就了她的罪孽,同时成就了她的名气。
如题:他人有罪,我也有罪。
令人唏嘘的一生。
“蛙”通“娃”,讲了一个关于计划生育时代,医生与众多超生者斗智斗勇的故事。
蛙叫,如孩子出生时的哭声,而小跑的姑姑,接生与扼杀中来回。
喜欢娃的哭声,却惧蛙的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