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单位食堂遇上二十几年前在一个办公室的同龄老同事H,共进早餐时,她给我上了让我感到震振聋发聩的一课。
我俩一见面,当然先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就感慨,90后和我们70后可真是不一样,我们组有个90年的女孩,常常几个月都见不着人。
她问我:“那她不挣钱啊?”
我回答:“一分不挣,一点工作量没有啊”
H说:“那她咋过呀?”
我答:“家境不错,一直父母给钱花”
H说:“那可不行,我很小时候,我爸就告诉我,必须能挣到足够养活自己的钱!”
我听了稍有点意外,H的爸爸是老红军,妈妈也是老干部,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家境一直不错啊。
H又说:“我爸不是岁数大嘛,他知道他不能陪我很多年,打我小时候,我爸就问我:‘如果你谁也靠不了,就靠你自己,你怎么活’?真是天天都让我想答案。”
“那你怎么回答?”我很好奇。
H说:“我就想各种办法呀!我小时候就总和我爸去旧书市场,我就想出一个办法,我和我爸说:我可以收购旧书,我论斤收,然后我挑出好的,我按本卖,这样我应该能赚到钱。后来我就又出一些办法,比如,我去四川买一些土特产,然后我去贵州卖;我在贵州再买一些土特产,我再拿回家这边卖……”
听了她的话,我真是佩服得五头投地,我不是个懒人,一直挺能吃苦,我可以做到不靠父母,不靠男人,但在我心里,我真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其实啥也不能靠,因为你认为绝对可靠的东西,也许在某一天也会倒掉。
我小时候,觉得公共汽车的售票员就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一个职业,也一度特别想长大以后当售票员。我刚当记者那会儿,是在上个世纪末,我采访过一位优秀的售票员,没过几年,她就下岗了,因为公交车全都改成无人售票了。我记得她还和我联系,想求助媒体,她心里落差特别大,兢兢业业工作了这么年,模范先进也都当过,咋说下岗就下岗了呢?
我们单位是个省级电视台,正按上级部门的要求进行改革,其中有一条就是事业单位不可以和非事业编的人员签约。而我们单位有一千六百多名编外人员,之前都是和电视台直接签约的,今年开始,他们只能和电视台下属的全资子公司签约了。这件事也闹闹哄哄拖了很久,绝大多数编制外同事都已经在单位工作超过了十年,有的甚至已经快到退休年纪,一时间和自己签约的主体就从事业单位变成了公司,很多人一时间拧不过劲儿来。
其实,电视台最近这七八年的颓败也一次一次刷新了我们这些从业者的认知。刚开始走下坡时,是绩效发放得不及时,经常到了年底,年初的绩效还没发;然后就是绩效打折,甚至腰斩,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一些总监,他们去和台长理论:“做节目做得这么累,人手还不够,为啥绩效还打折?”台长就一句话:“谁让自己做那么多节目了?都挣钱吗?”的确,哪有颠扑不破的铁饭碗呀!这么简单的道理却要经历这么多的痛才能领悟。
上世纪末我刚进电视台,也自以为进了保险箱,绝没有想到今天我这职业会落魄到这个地步,我的老同事H,当年做记者做制片人都是风生水起,不到三十岁就评上了副高。我问她:“你对电视台现状没有抱怨吗?”
她说:“没有啊,我也不指靠它了,我做我自己的事儿!”她对理财很有心得,目前也在业余时间炒股,收益还行。所以单位绩效迟发或打折,对她影响都没那么大。
这就是我和她的主要差距,我要宝都押在了工作上,我以为我不迟到不早退,主动多干活,而且活干得也不差,就应该有越来越好的收入,事实证明我的确是鼠目寸光了。
我们要做的,是早一点做好谁也靠不住、啥也靠不住的心理建设,磨练成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也足以谋生的一套本领。正如洛克菲勒的那句名言:
“如果有一天,有人将我剥得身无分文,丢在沙漠,只需要有一群驼队经过,不久之后我又能建立起一座商业帝国!”
我打算抓紧把我的这个心得告诉我刚上高中的儿子,让他别太追求现在看的安稳职业,他越早有谁都靠不住,啥也靠不住的准备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