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前教育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一个反反复复被提及的问题是“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每个人的第一任老是便是父母,每个人所第一个接触到的小型社会便是家庭。幼儿对家长的反应取决于家长一开始对待幼儿的方式是什么。如果一开始对幼儿就已经有“命令、强制”的要求,幼儿是能够感知的,并且这种方式会进入幼儿的潜意识里,彷佛爸爸妈妈就是“命令、管制”自己的一个存在体。相对应的,幼儿可能会出现胆怯、服从等心理特点,并且显示到行为上。这种“命令性父母”的教育很容易使得孩子在青春期后产生叛逆的心理现象与行为。
抑或是,父母对待幼儿的方式从小便是宠溺、讨好、满足,幼儿在感知的过程中,也不断放大自己的作用,变本加厉,认为父母的存在是服务自己,自己的要求一定要被满足。这称之为“溺爱型父母”,这类管教方式下,易造成孩子心理与行为出现自大、不爱合作、责任心较弱等现象。
那么,一开始以何种方式对待幼儿,才是好的呢?当然,以平等、关爱、体谅、理解、温柔的方式去与幼儿相处,去“满足”幼儿基本的需求,以合理的方法劝说幼儿不要进行某种行为,这样的父母,才能称之为第一任老师。
每个家长都有自己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可是,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下来,孩子一定能在“这种”教育方式“好好的成长起来吗?有多少父母抱怨过:小时候可听话了,谁知长大竟然做出这种缺德事;又有多少孩子在家长长期的管控下,最终放弃自己生命或是伤害他人的案例出现?
任何忍耐到达极限都会爆发,无论孩子的气质是何种。在权威型管制下的孩子,能够一直听话下去吗?在各种溺爱的环境下成长,各种需求一定都能够被满足吗?一旦内心的最后一块屏障消失,孩子所作出的行为会不会让其未来有一丝后悔?会不会让父母们有一丝责怪自己的时刻?
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说,我知道父母的用心良苦,也知道他们的确为我受教育这件事操心。但我深知,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本身能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有多大。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不出意外,你所教育出来的孩子终将平凡“。平凡可贵。多少成绩优异的学生弑母,伤害老师,伤害自己?父母的力量在教育过程中显现出来了,有推进作用,但是这种推进的方式是否又合理适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其成为一个正常人,一个内心充满爱,乐于合作,乐于为社会做贡献的平凡人。知名学家也好、马云也好、明星也好,终归是要生活的,只要在生活中,你便是个平凡人。相反的是,内心浮躁、不安、自我怀疑等心理特征如果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他便无力面对生活,失去面对生活的信心,他终将被生活打败,连做一个平凡人的要求也难以企及。因此,为何惧怕平凡?和谐的婚姻生活,和谐的家庭环境是我们的追求,婚姻里的风波能涉及、伤害太多人,破碎的、畸形的家庭会淹没人。
家庭教育是否恰当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性的,它可能有不好的一面,也可能会有我们努力把它变好的一面。首先,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目前生活状态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如和伴侣、朋友相处是否融洽、对人对事的态度与看法是否体贴得当等等。当发现了问题后,不能只是进行表面分析原因,而是要深入到是否跟童年经历有关?
我父亲的嗓门很大,在教育我的时候总是像在骂人,这让我一听到便会哭,甚至对自己生气时也会哭,加上父亲性格较暴躁,受其影响,我性格上也没有体现出稳定的“温柔”“体贴”的特征。现在,每当自己情绪出现波动时,我都试着去接受这个波动,慢慢去体验自己的情绪,在做出“惯性反应”之前先看穿它,然后告诫自己,你现在有权掌控你自己,请尽快平稳情绪并做出良好反应。
当你意识到这是童年时期拉下的“病根”时,你也就能为看开这件事而打开一扇门,起码,我们不会再盲目埋怨自身。知道了,就尽所能去缓和、去改变。要知道,个体能动性的力量不可忽视,他可以改变个人已有认识的结果,使其由坏向好而变化,用自己的思考与心态去化解种种过去。
要想从根源上消除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上述说的首先要意识到并改变自己是第一步,其次是沟通。我们必须要让父母知道他们的行为造成了什么影响。今年因疫情延迟开学,已经跟父亲交流过一次,可以说,在打文字的时候浑身是颤抖的,但当看到我的文字是毫不责怪、充分体贴,充满耐心的时候,我认为自己又一次成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