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十)
一首六分钟左右的交响音画能够让我听得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境地的,我以为大概也只有鲍罗丁在1880年所创作的《在中亚细亚的草原》了。在这首不长的音乐中,最为迷人的是那管弦乐,舒展而悠扬,天苍苍,野茫茫,哀草连天和驼铃的飘荡,能够听出作曲家是将俄罗斯音乐和东方音乐的旋律集合在一起了。所以,作曲家在他的乐谱上写下如此的说明;在一望无际的中亚细亚草原上,隐隐传来宁静的俄罗斯歌曲,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由远而近,随后又响起了古老而忧郁的东方歌曲。一支行商队伍在他们的士兵的护送下,穿越了广袤而辽阔的草原,远远走来,随后又慢慢地远去。俄罗斯歌曲和古老的东方歌曲是那样的相互交融,在草原上形成了和谐的回声,最后在草原上空又逐渐地消失了。
我们都知道,在19世纪中叶以前,俄罗斯音乐只是地方上的一些原始的未开化的音乐,是鲍罗丁和柴可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一代作曲家们奏响了他们民族音乐的号角,应该说他们都是俄罗斯民族古典交响乐的创始者。
我们也都知道,鲍罗丁是一位医学院的化学家。他早年热衷于门德尔松和舒曼的音乐,是圣彼得堡的一群大多靠自学长才的作曲家。对音乐学院只重视德奥音乐的风气嗤之以鼻,从而从俄罗斯的民间音乐及通俗音乐中去获得灵感,去获得营养。由于他是一位化学博士,并著有化学专著,音乐创作时间并不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星期日”业余音乐创作者。记得柴可夫斯基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关于鲍罗丁,行年50,医学院化学教授,也是一位有才华的人,甚至十分杰出,然而殊少成就。因为他缺乏训练,盲目的命运引他进入化学教研室,而不是从事音乐活动。他的情趣和技巧又是如此贫乏,如果没有人的协助,他是一小节音也写不成的。也许柴可夫斯基说得对,鲍罗丁的创作生命力确实远远赶不上他。也许只能用这样的话来安慰他自己,生命在于质量而不完全在于长度。只是在瞬间迸发出来的火花毕竟也能照亮黑暗的天空,能让欧洲惊艳而又璀璨的礼花腾空而起,不仅能让俄罗斯人看到希望,也能让俄罗斯的音乐引爆出更大的灿烂和光芒。
乐曲一开始是由第一小提琴和木管在高音区轻轻地,持续地奏出八度泛音,使人联想到大草原上广袤空旷的景色,并在乐曲进行中反复地出现。接着乐曲在这一背景中奏出俄罗斯风格的主题,这一主题先由单簧管轻轻地演奏,让人觉得悠远宽广的旋律,形成了一种安宁谧静的气氛,随后由圆号在其它调式上重复。
我以为,木管乐器的演奏,渲染了大草原荒凉寂寥的氛围,大提琴,中提琴等乐器用拨弦模仿出隐隐约约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接着英国管奏出了富有东方色彩的情调和旋律,悠长平稳,旖旎迷人,也使人仿佛看到了一支疲乏的行商队伍在广漠的草原上缓慢而行。我也以为,两个不同民族风格的旋律,用那双簧管和弦乐器,以及对位形式同时演奏,并反复多次之后,乐曲力度渐渐减弱,给人一种行商队伍慢慢地远去,轻松地回荡,最后在一片寂静中结束一样。
鲍罗丁一生共创作了三部交响曲,二部四重奏和一部歌剧。比起他花了五年所创作的第二b小调交响曲和直到他临终的一天还手不停笔地一直在写了七年的第三交响曲,我还是比较喜欢他的bE大调第一交响曲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位讲究逻辑的作曲家。他的这一作品,达到了形式的完整和主题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广泛运用奏鸣曲形式的发展原则,也特别注意主题陈述的简练和贯穿的手法,使我们能看到他的明朗,清新,奋发,激烈等情绪的特点和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使我们感受到作品中的巨大的力度变化和主题发展的高度技巧和严整的形式完美的结合。也使我们找到了一个类似主导动机的节奏型,用以作为作品的一些重要主题的核心,使得他的第一乐章以其热情横溢的音乐,反映出俄罗斯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第二乐章是一首灵巧机敏的谐谑曲,像第一乐章一样,依然存在着主题的鲜明对置,不停顿的节奏转动。它轻盈飘荡,闪耀着欢乐和幽默的光芒。第三乐章是作曲家的最明朗,最抒情的诗意构思。据说,这是作曲家在大自然的直接感受之下写就的,他创造出似乎给人看得见的广阔地平线和空间的感觉。乐章开始从一些逐渐推积起的空洞的五度和弦和长持续音的背景上,平静但宏伟地传出了一支抒情的旋律。它那宽广的气息和装饰音,同俄罗斯许多东方民族的歌曲语言十分的近似。第四乐章具有急速勇武的进行曲特征,其中有一个巧妙地发展的赋格段。它不但是全乐章,而且也是整部交响曲的最明显的高潮之一。作曲家好像是想借此把幽默作为俄罗斯民族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强调并加以表现似的。随后整个铜管乐器组,强有力地奏出更加有力的音响来,也给人以一种蔚为壮观的印象。以至于李斯特都认为它是一部无懈可击的交响乐。应该说,他和柴可夫斯基都是俄罗斯古典交响乐的创始者。
很遗憾他在1877年就走了,他是我年轻时聆听了他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才真正喜欢上了交响乐,多少年的光阴,至今还在留恋他,是一位值得我深深地去纪念的音乐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