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0 华 生
最近看到一则留学生在国外失联的新闻,让人很揪心。随着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送自己的子女去国外留学深造,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在外的留学生出事的人数也在增加。
很显然,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完全不了解,总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进行一段旅途之前做好足够的功课就显得尤为必要。
近年随着去日本旅游和购物的人越来越多,而大部分人对日本的印象还停留在岛国动作片这种低级认知,所以有必要给大家说点冷知识。
日本文化中有三个典型的特点:
1.报恩文化
2.耻感文化
3.善恶观念
日本人的报恩文化
去日本玩过的人会发现日本的公交车上很少有人主动让座,以前我们以为这是日本人特别自立,不愿意接受帮助。而事实上是因为整个日本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小心翼翼的不让自己欠别人的恩情,他们总在欠恩和报恩之前保持一种平衡,对于陌生人的帮助他们会觉得非常纠结和自责。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甚至有一条法律规定:“遇到争端,无关者不得干预。”就是出于这种报恩文化的影响,避免因为帮忙而让人陷入必须报恩的负担之中。
我们知道日本人是比较长寿的,而且日本人均保单有7份,这似乎又在另一方面印证了日本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这个事实。相对于接受别人的帮助,他们更倾向于自己来拯救自己,未雨绸缪。虽然历史上日本是继承了中国的文化,但是就接受别人帮助这一点,与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接受别人的帮助是一种善意的表现:人多力量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都是形容我们中国人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和习惯,更别说三天两头就能在朋友圈看到的什么轻松筹之类的爱心慈善壮举了。
日本人的耻感文化
西方人做错了一件事,不论别人是否知道,他们都会产生一种罪恶感,并强调内心的忏悔和赎罪,这是罪感文化的表现。但是耻感文化就不一样,他们不太讲究一件事本身的是非,而是看重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羞耻感。换句话说,如果别人不知道,不去羞辱自己,就可以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而不会自己主动地忏悔和赎罪。所以,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以后,他们想的可能是极力先掩饰和否定,避免让别人知道。
日本人确实会压抑自己的天性,但原因是对名誉的重视,而不是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出于心理扭曲。日本人对于名誉极度珍惜,正是因为这种非常敏感的耻感文化,才会为了一点名誉的受辱而选择自杀,用这种方式挽回名誉。
每个民族面对侮辱的时候反应都不太相同,我们中国人可能就觉得,被侮辱不算什么大事,如果反应过激只能说明自己气量狭小,要反思自己。泰国人面对侮辱会听之任之,因为这样可以暴露侮辱者的人格。但日本人面对侮辱,反应就很激烈。他们觉得,只要受到的侮辱没有报复回去,这个世界就不平稳,必须努力使世界恢复平衡。所以复仇是美德,而不是罪恶。
日本人的善恶观念
日本人对感官享乐特别宽容。因为在日本人看来,肉体根本不是罪恶。追求肉体的快感没有任何可以感到羞耻的地方。
日本人就没有我们这么强烈的善恶观。日本人之所以不喜欢善恶观,是因为他们觉得日本人天性就是善良的,所以善恶论的道德律不适合于日本。在他们看来,有一些国家的人之所以特别强调仁义道德,那是因为,他们的劣根性需要用这种道德观念加以约束。
日本人把履行义务规定为人生的最高任务。所以,一旦有所需要,他们可以随时放弃所有肉体的享乐,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只要不和最高义务相冲突,任何肉体和感官的享乐都没有必要加以贬低和排斥。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日本才会有那么发达的色情产业,而且,僧侣也是可以结婚的。
二战后,德国人能深刻反省自己的战争罪恶,但唯独日本人不行。就是因为德国属于罪感文化,而日本人属于耻感文化。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待罪的态度上,耻感文化只有耻辱感,而没有什么罪恶感。它本来的文化里就没有太多的善恶观念。哪怕干的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也没有忏悔和赎罪的观念,即使认识到自己的确犯了罪,也要想方设法不承认,掩盖罪行,不让世人知道。因为只要别人不知道,就可以避免这种耻辱。
说了这么多,你们是不是被小缺二那超越想象力的知识宽度所折服?不要羡慕,你们也可以像我一样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只要你们看完这本书:《菊与刀》。如果你们想了解日本历史,那这本书就不得不看,甚至在日本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你是个不了解历史的日本人,你可以看看这本书来了解历史。而这本书的奇特之处还在于,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居然是个彻头彻尾的美国人,而且她从来没去过日本,这简直令人发指。
《菊与刀》封面

好了,今天吹牛结束,希望小伙伴们看完书后一起交流,如何做个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