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者对说者的态度,误导了倾听。
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仍然继续生活在所成长的家庭阴影底下。
有时候,“说出的话”与“想表达的想法”之间的差距,比起我们“说出的话”与“被听到的话”之间的差距,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不管在什么时候,如果某人的反应是很不合理的,那么我们可以这么发问:在什么情况下,那个反应显得更合理?一旦你开始这么想(因为,人们的反应总是有理由的)时,你就会明白他们之前在父母那里遭遇过什么。
为什么我们身上带有原生家庭留下的过度敏感,而没能解决掉这些问题?一个解释是:我们大多数人,大概在青少年过渡到成人的期间,就离家了。在我们忙碌的二十来岁时期,我们开始工作、谈恋爱。我们也假设在这种疏离父母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真正和他们聊天,并据此做出回应。然而,在三十多岁时,我们往往决定去填补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再度与他们建立关系,只是这一次,我们是以更坚定、更成熟的步调来进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