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美国学生其实不轻松
41.义工俱乐部
美国高中的一大特点是其多元化课外活动。儿子的高中有近50个俱乐部,内容涉及学科竞赛、机器人制作、辩论演讲、校报年鉴、艺术、合唱、乐队及社区服务等。如果找不到适合的,有的学生还凭自己的兴趣创办俱乐部。
我以前对高中义工俱乐部活动没什么了解,只知道学生为学校或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几次偶然的巧合,让我有机会了解他们平时在干些什么。
有一个学期,义工俱乐部打算为社区的小学生们举办一次公益活动。大家集思广益,最后决定为小学生办一个小型科普展。其中一项活动是“挖掘宝藏”。在一个塑料充气池中,俱乐部成员预先配制了一种不透明的神秘液体,然后把一些“宝贝”藏入液体中,让小学生们去寻找。
那次活动一开始,小学生们个个迫不及待地把手伸入黏稠的液体中去淘宝。可他们越心急、挖得越快,液体会变得越凝固,他们的手就越不能动弹,犹如那种神秘的液体有意与小学生作对,现场气氛就一下子变得热闹了起来。经过暗示和引导,小学生们才发现一个奥秘:只有将手在液体中慢慢挪动,神秘的液体才会松动放行,这样才能找到藏在里面的东西。
科学家给这种液体起了个神秘的名称——非牛顿流体。这种流体不同于普通液体,它在外力急速冲击下会暂时固化,只有被慢慢搅动才会像普通液体那样流动。当然,这种液体并不神秘,它只不过是玉米淀粉加水而制成的普通糨糊。它虽普通,却告诉了小学生们一个道理,科学无处不在,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现象。
看似一个简单的活动,大家花的时间却远远超出了原先的预期。从讨论搞什么活动,到与社区的小学联系,然后确定活动的具体时间,再讨论应该买多大的充气水池,计算需要多少盒淀粉,最后外出购物,搭建活动场地……加上社区不容许将这种液体倒入下水道,结束后还得用特殊方法去处理那一整池糨糊。以前,儿子是看人挑担终觉轻,亲自参与了才知道,事非经过不知难。
听着他的叙述,我的思绪被拉回到了过去。儿子小时候,我们那时几乎每年带他看科展。他每次总要看完每个演示,从液化氮将柔嫩的玫瑰花瞬间转变成脆薄的“玻璃”,到点燃氢气球而产生的爆炸;从气雾室观看我们眼皮底下的宇宙射线,到高温超导产生的悬浮体……想着想着,我不能撮合跟前的他与脑海中他小时候的模样,我暗暗感叹岁月如梭。仿佛弹指之间,他从活动的观摩者蝶变成了主办者。
透过另一次俱乐部活动,我对儿子有了更深的了解。那天,儿子与我约好下午5点在学校门口接他去游泳。我从5点开始等了半个小时,就是不见他的踪影。我发了几个短信,打了几次电话,始终没他的回复。我正准备进校门看个究竟,才见他冲出了校门。与平时不同的是,他这次是满头大汗的。原来,刚才发生了一件他意想不到的事。
那天下午,负责一项竞赛的领队老师突然通知每个队员,要他们放学后为下星期的比赛增加一次集训。该比赛是团体赛,所以儿子不能缺席。但那天恰逢每周一次的回收日,俱乐部回收小组必须把全校的废纸收集到一起,由回收公司运走。作为负责回收工作的主管,儿子必须到场安排当天的工作。每星期参加义务的学生和人数都不固定,他要根据学生有无经验,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再分配哪些小组回收学校的哪些区域。
儿子显然不能两头兼顾,就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与一位有回收经验的同学商量,请那位同学放学后顶替他负责回收的工作,这样他就能抽身去参加老师临时安排的集训。集训结束后,他原想马上给我打电话去提前接他。可不知为什么,他对回收工作总是放心不下,就决定去看看情况再说。
一到那儿他傻眼了。约好顶替他的同学并没有到场,有些参加义工的学生也早已回了家。幸亏还有一些同学仍在等候着他,向大家道歉之后,他便与同学一起将废纸集中到一个个回收专用桶中去。
儿子后来才明白,自己没表达清楚,那位该顶替他的同学误解了他的意思。幸好儿子那天不放心,在离校前去看了看,否则就误了大事。一旦错过回收公司的班车,学校回收专用桶在下周就可能不够用了。他边说边摇头:“一星期哪能用得了那么多纸呢!”
自从参加了学校的废纸回收工作,儿子判若两人,在用纸上有了彻底转变。我平时在家或公司打印时,总尽量双面打印,或者利用纸空白的背面写些东西。以前多次提醒儿子不要浪费纸,但他总觉得就打印这么几张,不值得费周折。
后来有一次,他妈妈拿了一张白纸为他写个请假条,让他交给老师。他边说“不用这个”边从他妈妈手中夺过那张白纸,再从他书房的一叠废纸中,取出一张可再利用的废纸,撕下一半后递给他妈妈。 我好奇地问儿子,现在怎么在乎节约用纸了。他叹息说,学校一星期用过的纸可以堆成一座小山丘,而最可惜的是绝大多数只用了一半。在回收时,他常常会觉得一堆的废纸中有许多没用过,把纸翻过来后发现,上面就写了几行字。学校一星期的用纸量和浪费程度,给了他极大的感官冲击,他从此树立了反对浪费的思想观念。
我们小时候常常有勤工俭学,虽然不能创造多少实际价值,但学生可以在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学到很多常识性的知识与技能,激发学习的动力。
现在的小学,已陷入内卷的漩涡,从老师到家长再到孩子,都在为升学竭尽所能。这样一来,很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儿,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无益于教育的有效开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