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健身房呆着,渐渐和一个教练小姐姐熟悉起来。一开始认为她只是未婚有男友的状态,直到她忽然提到她的小孩要上学,并不避讳的告诉我,之前有过一段婚姻。虽然有点诧异,毕竟打破了我之前对单身妈妈的刻板印象,总觉得离婚带着小孩为了生计奔波会很辛苦。但小姐姐接下去的话让我知道为什么她不一样: 因为现在的状况就算不工作也是可以维持日常生活的,在杭州还有两幢房子。
财务自由的小姐姐不用为生计操心,但也没有像某些极端的女权癌那样认为自己有钱有貌需要什么男人,没有因为一次失败的婚姻而对人生丧失信心:能和一个在一起开心的人相遇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两个人能分享的快乐是不一样的。现在的男朋友就是这样。在一起时间的质量重要于在一起的时间。现在的谈恋爱的要求就是和他在一起一定要是开心的。
我想小姐姐选择的底气来自她不用依附任何人吧。尽管她也说自己经历了离婚后的不自信,是现在的男朋友鼓励她化妆、变美,而不会像前夫那样用语言打击她对生活美的追求,但在经济方面她拎得清,除了日常家用会像夫妻一起生活那样对男方有要求,其他的如自己孩子的教育上绝对不会要求他来承担。
因为当我谈到即便是恋爱,总觉得经济上要和实行某种程度的AA,怕欠着人家似的。男生一旦表示好感,就会隔的远远的,即便没有那么讨厌。也想到如果结婚也是深怕欠了人家什么的状态,感觉好累,为什么要结婚呢。所以小姐姐对我讲了她的日常,和男生在一起,让他付出不是因为自己要依赖他来养,而是让他有责任心去为我们这个小家付出。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传统,独立女性的思潮已经有把女人逼成超人的趋势,似乎需要每一刻都紧绷着证明自己不依赖别人。却忘了感情上的需要,男女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两面。记得前任张罗买房子的时候问过我,希望买在哪个位置。内心是苦笑嘲讽的,我又买不起,有什么资格让你要买哪里。似乎忘了他想问的是希望我们把家安在哪里。
家,是什么呢。当现代社会经济独立的女性越来越多,婚姻的物质功能虽然减弱,却依旧存在着。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婚姻里,维持一个家庭的日常,女性要付出的时间精力远高于男方,并且不被社会认可其价值。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很直白的讲妓女和妻子的区别,一个是零售一个是批发。那时候的婚姻是,一方用性资源交换另一方物质资源,因此贞操显得极为重要,性成了男方的用钱买断的某种财产。虽然恩老也提到随着女性经济的独立,会出现纯粹爱情的结合。当时代发展到2018年,女性是越来越经济独立了,从相亲介绍人的口中用男方会做饭来作为优势介绍,就知道时代的确在变化。但从现在身边同事的婚姻来看,女生承担起了传统和现代两种责任的居多。责任和权利不等,女生是天生的奉献还是真的出于对婚姻的渴望有与男生不一样的需求。
那么,性呢。我想这是婚姻除了物质需要之外,男女之间不能回避的一件事吧。毕竟我们不是为了生孩子才有的性吧。(因为现在国内合法的婚姻只有异性,所以只谈异性之间的)
以前结婚早,婚姻是合法性生活的场所,婚前没有性生活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但当大龄晚婚成为一种趋势,要求只有以一纸证书才发生关系,似乎有点荒唐。而在更早以前,无论是霭理事的《性与社会》,还是恩格斯的家都提到那个婚前自由的时期,性还没有被当成洪水猛兽,裸体是一件很自然的东西。性生活就像穿衣吃饭一样,没有那么难以启齿。李银河老师在阐述某教授嫖娼被抓的文章里写到: 正如恩格斯所论述的那样,除非婚姻不再在任何意义上是一纸不自愿的、以经济利益为主要依据的契约,婚姻就只可能继续是卖淫(比如,以性换取金钱和商品)制度的一个变种。只有结束了男性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之后,只有在妇女以绝对平等和独立的姿态进入经济领域之后,性爱才不再是基于某种形式的经济强制的物物交易。
只是身边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95年的男生也有处女情结,而某小学同学,面对女孩去世捐赠器官的社会新闻,也会在群里出言下流,早就不是处女了。一个在女生普遍参与经济领域的社会,依旧存在着之前性道德庞大的压力。所以写了《庞思琪的初恋乐园》的林奕含会说,与其成为社会新闻,不如谈一场不伦之恋。更荒诞的是,一旦过了年纪,不婚的女性会被用老处女一词来进行污蔑。似乎一件商品的价值已经过期,已成为滞销的物品。
也许从小生活的环境原因,很小的时候就想婚姻到底是什么,他们过得不开心又没有那么多能力为什么要执着于生男孩。电视上的浪漫婚姻和生活里看到的为了生计奔波完全不一样,婚前还是讳莫如深的性,婚后忽然成了可以公开谈论的话题,大家用什么时候生孩子来提醒你的性生活,仿佛性就是为生孩子准备的。
也许没有机会见到高质量的婚姻,没有那么多的经历和开阔的视野,至今局限于婚姻是一种蛮现实的打算的认知里。厉害的如邓文迪之辈利用规则实现阶级跃升,普通的女孩子在规则之内也倾向于往上找而不是往下看。需要什么,寻找什么,既浪漫又现实,只要你具备得到想要的条件和契约精神,这才是婚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