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480136/4136ce17151f16d8.jpg)
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站在《追问秤杆之重》前,我知道,我与大同大张又见面了。尽管他已离世24年,但他的作品还在,他的灵魂还在。无论生前人们认不认可他,死后多年,我又在《追问秤杆之重》前怀念他。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80136/aa9636a8663318ed.jpg)
(1)
那个1955年出生叫张盛泉的山西大同人,长着一米九的大个儿。人们嘴里的“大张”,就成了后来的“大同大张”。
大同大张一直进行着精神反叛,所以他说到做到:“与其走向精致,不如走向野蛮。”他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在2000年的1月1日,人们兴高采烈地迎接千禧年之际,大同大张选择了在家自缢,自己给自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80年代初,大同大张就一直在进行着绘画研究。他的画笔不描摹自然,他的画笔直指心灵深处,与人类的弱点抗争,与自身的弱点抗争。1993年,大同大张放弃了绘画,自己编辑刊印邮寄艺术,每期寄出50 本左右,每本约13 页,对象主要是批评家、艺术家人群,其中包括圆明园、东村、宋庄。而《追问秤杆之重》,就是根据他邮寄的同名草图制作的。2015年12月29日,大同大张首次个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追问秤杆之重》是其中展品之一,后来就在当代艺术博物馆落户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80136/ef724794f6ff250e.jpg)
(2)
看懂《追问秤杆之重》,首先得了解秤杆原理。
秤杆工作原理是应用了杠杆平衡的原理: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秤杆做为古老的衡器,追求的就是平衡。然而,这种各种力量之间的冲突,最后通过相互的妥协达到了一种貌似的平衡,真的是一种平衡吗?有了怀疑,所以,才有了追问。
那么,大同大张追问的是秤杆之重。秤杆所承受的压力,来源于何处?不是来源于秤砣吗?那么,这就要有个标准。大同大张追问的就是这个标准。
关于真理的标准,
关于公平的标准,
关于正义的标准。
……
有了标准,又怎样衡量这个标准?
这是无穷的追问,大同大张一直追问到死,恐怕也没有追问到结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80136/a9a4fa82c848728b.jpg)
(3)
站在《追问秤杆之重》面前,我陷入了沉思之中。秤杆啊秤杆,你在我的心中是公平与正义的体现;是道德和诚信的原则;是文化的载体与智慧的象征;是天地良心的准则。
其实,我的心里也有许多不平衡。我曾追问过这些不平衡,我也的确破解不了这些不平衡。现在,我也明白了,所谓的平衡只是暂时的,而不平衡才是常态。因此,我也释怀了。
只是,有多少个“我”还活着。
大同大张却死了,并且已经死了24年。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80136/77629b7ad0dda5b5.jpg)
网友评论